“3、2、1——发射!”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的操场上,中央民族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思茅分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成员郑原健蹲在地上,和学生们围着自制水火箭倒数。随着水火箭腾空而起,孩子们开心地追逐那道划过蓝天的弧线。
郑原健带学生自制水火箭。 中央民族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思茅分团供图
在研支团7位青年志愿者的努力下,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每天都在普洱市思茅区开展。
“支教老师们这么年轻,教育教学质量能有保障吗?”面对家长们的质疑,研支团成员用专业、敬业作答,全方位赋能支教课堂。
“老师,这个数字像小鸭子!”在思茅四小一年级的数学教室里,一个孩子举着歪歪扭扭的“2”,兴奋地对研支团成员刘香杉挥舞。
“一年级学生打基础最重要,从小事教起,先培养学习习惯。”刘香杉说。她把关注点放在细节上,经常蹲在课桌旁,握着孩子们的手一遍遍描红。半年来,她已熟悉每个孩子的笔迹。
郑原健擅长将知识化为游戏。他带着学生们自制水火箭,在课上用小灯泡模拟太阳,在实验过程中用AI演示小动画,还教孩子们用蚕豆画细胞结构。作为研支团课时量最多的志愿者,郑原健认为,“如果能激发孩子兴趣,他们开始主动去了解、探索,就会事半功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意义。”
“课堂可以没有‘屋顶’,这是我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4年最深的体会。”研支团团长任何雨含说。她带领学生举办一场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拼贴诗活动,鼓励学生用双眼探索世界,用双手创造美。在参观云南农业大学时,她带着孩子们采茶、炒茶,实实在在地体验“一片叶子”的前世今生。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王博在思茅四小创设“每周一个民族团结小故事”讲堂。从单向讲述到学生主动举手参与,孩子们在共创共享中,真正理解“我们”二字的分量。王博自豪地说:“曾经害羞的学生,如今也敢站在讲台上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我很有成就感。”
“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知识的‘填鸭’,应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思茅,研支团成员们不仅展现了优秀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更在日常点滴中“润物无声”。
家长会上,一位奶奶紧握研支团成员杨英杰的手说:“小娃现在回家总说,‘杨老师教我们要讲道理’,现在他连父母吵架都管得住!”
杨英杰上道德与法治课时,总是“变着花样”讲课: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普法辩论赛”,举办“人物与美德”故事会,带着孩子们在黑板上画出一颗颗象征民族团结的红石榴……在思茅区期中质量检测中,杨英杰所在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成绩跃居全区榜首。
浇花要浇根,育人贵育心。
在思茅一小,“新晋”班主任李茜熙创设的“小纸条信箱”里,曾收到过很多纸条,学生们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我的书包被同学随意翻动,我有点难过”“为什么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有同学在笑?”……
李茜熙意识到,四年级正值学生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于是她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厘清人际交往边界。
思茅一小舞蹈教室里,研支团成员张明慧正带着学生舒展肢体。她在当好音乐老师的同时,发挥自己特长,创建了一支中国舞校队。她和团队联合创作的情景剧《时刻准备着》,在普洱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延安精神进校园文艺汇演”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那天,张明慧在支教日记里写道:“真正的红色基因传承,不是复刻历史动作,而是让红色精神活在孩子们的心里。”
从北京到思茅,1800公里的距离,被研发团成员的一堂堂课、一次次牵手、孩子们一个个苏醒的梦想填满。“00后”志愿者如同星火,照亮的不只是三尺讲台,更是一个个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9年来,一批批中央民族大学研支团成员像蒲公英种子,“飞”到云南普洱思茅区生根发芽。前后60位热血青年化身“孩子王”,传递知识和快乐。在这片被中央民族大学学子温暖过的红土地上,他们把爱和希望写成青春诗篇。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