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跨界摄影师:用镜头讲述中华多民族节庆故事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陆敏 发布日期:2019-07-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第三十届香港书展日前刚刚落幕。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展区,由香港摄影师李秀恒结集出版的中英文摄影图集《节庆》吸引了不少读者的注意。

  人称“钟表大王”的李秀恒是香港经营钟表业的商人,曾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获颁过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与此同时,他热爱摄影,是香港知名摄影师,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节庆》是李秀恒继去年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个人摄影集《带路》后,第二次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这名跨界摄影师,是一向以高标准著称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之出版摄影专辑的第一位华人。

  地理的百科全书 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

  李秀恒的《节庆》之旅是从3年多前云南芒市的一次傣族泼水节开启的。当时芒市一万多人参加了活动,一支支表演队伍身着不同服装,欢乐地相互泼水祝福。李秀恒说,云南的泼水节“规模浩大”,令他“大开眼界”。

  因生意关系,李秀恒很早就进入内地,与多地经贸往来密切。他发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最能反映出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每到民族传统节日,都会返回家乡,与家人共同庆祝。”李秀恒认为,中国人对家族观念和家庭伦理非常重视,“这种凝聚力,也许就是中华文化和民族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源”。

  从那以后,热爱摄影的李秀恒背上相机,用3年多的时间行走数千公里,深入16个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雪顿节、土族纳顿节、满族颁金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无数个带有浓郁民族氛围的节庆场面被他摄入镜头。

  “中国真是一个地理的百科全书。”李秀恒由衷地说,这里有大江大海,有盆地有高原,有冰川也有沙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着的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延续千年还能保存完整,并且共通共融,非常不易。

  “在地理书上看过,跟自己亲身走过,感受完全不一样。”在北京故宫拍摄时,那亭台严整、庄严恢弘的场面令他心生感动,“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拍摄三五天 筹备几个月

  到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交通不便,习俗多样,难度可想而知。“拍摄节庆活动本身可能只要两三天,而到哪里拍、拍什么、怎么拍、重点拍什么等前期工作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月。”李秀恒说,行前要对相关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习俗等进行了解,进行多方面准备。

  每次出去拍摄,他至少要背两个相机、4个镜头,如此沉重的装备,单是行走,都不是易事。在高原地区,他要靠药物缓解高原反应。在寒冬时节,他到东北查干湖拍摄原始捕鱼,为了在冰湖上行走,他专门买了带鞋钉的橡胶鞋套,即便这样,还是摔了好几跤。

  “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但要格外留意文化差异并给予尊重。”李秀恒说。在宁夏拍开斋节,他的拍摄申请已获准,但到了现场仍被信徒阻拦,只允许开场时拍摄5分钟。他只好抓紧时机,留下了小净、诵读、叩头等珍贵镜头。在藏区哲蚌寺,经反复沟通,他获准以镜头记录下僧人之间激烈辩经的场面。

  在青海湖畔,李秀恒看到牧民在路边种庄稼,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高原,景色辽阔壮美。他上前攀谈,热情好客的牧民请他进门做客,在藏式帐篷里,他为他们全家七口人留下了和美温馨的全家福,也留下了传统藏区牧民居住方式的记录。

  出门摄影并没影响李秀恒的生意,他在行走中发现了很多商机。“少数民族传统服装的色彩、选料、剪裁等元素都可以借鉴和吸纳,对服装企业会有启发。”

  传播中国文化 图片是个好工具

  “我们出版这本摄影集,希望为想要认识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个‘以图像说故事’的阅读途径。”《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营运长蔡耀明表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国家地理》看中的是我的图片原汁原味,我看中的是他们的全球发行网络。”走遍中华大地,李秀恒多了一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我希望我们的中华多民族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以前读过的诗词歌赋,到了现场,一下就领悟了其中意境!”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他立刻领悟到秦始皇“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的壮阔心境;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蒙古族男儿引弓长射,他会蓦然想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眼下,《节庆》精选作品展正在香港举行。李秀恒把名家诗词和自身感悟用硬笔书法抄写在每幅图片下,图文相配,再盖上自己的红色印章,就像一幅幅现代版的中国画。

  身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李秀恒表示,香港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教育需要技巧,技巧需要工具,图片就是一个好工具”。《节庆》出版后,他考虑与政府教育部门合作,在学校对中华文化进行推广和分享。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节庆》来表示庆祝,很有意义,也是我作为中国人的一点心意。”李秀恒透露,今年10月他将赴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希望用德文、西班牙文等更多语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