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从小城里的“中国风”探寻巴西的丝路印记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赵焱 陈威华 发布日期:2019-09-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身穿长袍、头梳发髻的古装人物画像……当这些带有明显东方元素的装饰图案出现在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里时,文明仿佛在历史中穿梭。其实,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小城萨巴拉,这种“中国风”的装饰早在18世纪就已风靡。

  在萨巴拉的圣母欧教堂,主圣坛金碧辉煌,四周一圈中国风格的装饰都是朱红打底金粉描画。当地导游马尔科告诉记者,由于1711年发现金矿,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萨巴拉市,1720年建造了当地最早的教堂圣母欧教堂。当时葡萄牙殖民者从东方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整个葡萄牙帝国受到澳门等东方文化影响较大,在美洲的新大陆殖民地兴起“中国风”,即便是教堂也不例外,这种呈现着东方元素的巴洛克风格也被称为“米纳斯巴洛克”。

  萨巴拉市最主要的教堂圣母孔塞桑教堂圣器室的门也是这种朱红描金的风格。虽然很多图案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但依稀能够看到一扇门上有身着中国长袍的人物和飞檐亭子。当地人说,其中一扇门是从澳门运来的,另一扇则是模仿东方风格制作。

  这几座教堂的“中国风”装饰被巴西历史学家朱里奥·班德拉记录在他的《遗存在中国丝路上的巴西》一书中。

  班德拉说,不仅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巴西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历史上的中国元素。“15世纪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球,海上丝绸之路已将中国文化和艺术带到美洲。后来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又陆续将他们在东方习得的风俗带到新大陆。”

  班德拉告诉记者:“多年前,我在英国写论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画作和文物,展现了巴西人日常生活中受到中国影响的部分。于是我开始搜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画作找到当时巴西的一些社会风俗习惯,最终写成了这本《遗存在中国丝路上的巴西》。”

  班德拉的研究也印证了导游马尔科的说法:在那个时代,在葡萄牙帝国眼中,东方比西方更重要,所以殖民者们把很多东方习俗带到新大陆的殖民地巴西。

  班德拉甚至认为,中国艺术到达巴西远比许多欧洲艺术要早,例如17世纪时,在巴西东北部若昂佩索阿就有一座教堂,门口有中国式的狮子,还有一些教堂进门处摆了许多水果,这显然是模仿中国寺庙的供品摆设。

  而此前提到萨巴拉的巴洛克教堂,是典型的米纳斯巴洛克,因为这里经常能够看到龙、狮子、凤凰等造型,同时西方巴洛克图案卷曲的装饰通常是叶子、花卉,而在巴西使用的却是祥云、海浪等,更像是中国传统纹饰常用的题材。

  之后来到巴西种茶的中国茶农开启了一段中国人移民巴西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了。《遗存在中国丝路上的巴西》一书就收录了有中国茶农形象的画作。

  班德拉说:“将一个国家的文化嵌入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不一定会有冲突,两种文化的融合往往让另一种文化更加丰富。因此我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希望巴西能更好地接受现代中国文化,让两国文化能更好地交融。”

  虽然一直在关注巴西人生活中的“中国风”,但班德拉还没有去过中国。他说:“我最想去北京,因为巴西设计师卢西奥·科斯塔当年设计首都巴西利亚城的时候参考了紫禁城,因此巴西利亚城几乎是对称的。我很想亲眼去北京看一看。”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