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之与景教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夏年 发布日期:2019-10-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

  1921年,朱谦之离京南下至杭州兜率寺从太虚大师出家,以后又到南京支那内学院向著名佛学家欧阳竞无求教,因不满意当时佛门的腐化、偷安生活,复断绝关系(还俗),往返于京、沪、杭各地,遁迹江湖之间,过着“飘零身世托轻帆,浪漫生涯亦自豪”的生活。越三年,应厦门大学之邀,出任教职。1929年东渡日本,潜心历史哲学的研究。两年后归国,任暨南大学教授。从1932年起,朱谦之任中山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把中山大学历史系办成一个著名学系和研究机构。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朱谦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北大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1958年后,朱谦之转入东方哲学的研究。1964年,北京大学东方哲学史教研组并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朱谦之担任研究员。

  朱谦之致力于日本哲学、佛教和中国基督教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在东方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的拓荒者之一。

  朱谦之与基督教的因缘始于中学时期。17岁时,他在基督教会办的格致书院专修英文,常常批评基督教教义,著《宗教废绝论》。此后,他在进行西方哲学文化的研究时,对基督教及其神学有了更多的认识,意识到神学在历史文化阶段里的重要性和在哲学史及科学史上的作用。他在其所著的《文化哲学》一书中指出,西洋的宗教“是从世界大宗教发生地的东方来的”。

  在《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中,朱谦之对耶稣会的历史性质和传教士来华的动机、经过及其作用等做了详尽的分析。后来,他开始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搜集了许多景教资料,撰成《中国景教》(原名《唐景教碑新探——中国早期基督教研究之一》)一书。《中国景教》是朱谦之晚年写作的最后一部著作。此书在正式出版前曾印成铅字本,在学术界内流传,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景教是中世纪基督宗教东方派一支,也称聂斯托利派,西方天主教会将其判为异端。7世纪中叶,景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欣赏,并形成了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现象。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指出,景教初传我国,所译经典很多附入佛经内,以“贝叶梵音”的形式受到中国人的认可。译经的词汇或术语,也广泛地采用了佛教、道教说法,说明外来的文化和宗教始终要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为载体,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况,否则便难于生存下来。

  但是,景教在中国传播了200年后,至会昌武宗灭佛时遭到了禁绝,直至元朝时(11~12世纪)又重来中国。

  公元17世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朱谦之的著作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工作。他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全面完整地论述了景教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其所援引的材料极为丰富,既有国内外保存的原始文献,特别是敦煌新出土的资料,又包括了近百年来诸家的研究成果,因之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朱谦之认为,我国敦煌发现的经卷记载了“大秦本教经五百三十部”,这个数目已经超出了西方学者竭尽全力所整理出来的景教文献目录总数。敦煌发现的景教资料文献可弥补西方学者的缺憾,正如有学者所说,“在景教文献中提供最丰富资料的,还是汉文景教文献的新旧发现”。

  被朱谦之称为“无疑是全世界无可比拟之最重要的景教文献”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具有最特殊的意义的”。景教碑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表明了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史实,而且还涉及了景教教义、历史、地理、人物、思想等有关方面的情况。

  《中国景教》出版后,专家评价很高。“《中国景教》是中国第一流大学问家的上乘作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说,为了探讨景教的起源,作者考察了早期罗马基督宗教;为了叙述景教的东渐,作者考察了波斯和印度的景教;为了说明景教在中国的流行,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考察了有关中国社会背景;为了阐明景教碑的思想,作者考察了摩尼教、祆教、佛教、道教和儒学对景教的影响;为了完整地叙述景教的后期演变,作者考察了唐以后景教在西北边疆的存留及在元代的复兴,可以说,这部书是利玛窦来华以前的中国古代基督宗教史,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宗教史的空白,对于欧亚基督宗教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日前举办的“纪念朱谦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的发言。)

《中国民族报》(2019年10月29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