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与小乳瓜——一位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城乡变奏曲
来源:新华社 记者张睿 发布日期:2020-04-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8岁的杨发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在城里当木匠、干装修,最后当个城里人。他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回到村里,从小乳瓜身上找到致富的“密码”,带领全村人踏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

  杨发来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寨子村,从1992年高中毕业开始,他就在武威市打工了。

  杨发不想回村是有原因的。他说,曾经的寨子村,几乎都是土坯房,连瓦都没贴。村子里没产业,种小麦、玉米,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

  2009年,杨发有一次回村,村里人看他“脑子活、看得多”,想让他带着村子发展产业,就劝他留下。“起初我不想干,因为城里一天能挣200多元钱,而且当时我不干庄稼活已经十几年了,也不知道咋干呢。”他说,后来,大家劝他先干一年试试,他就当了村文书。

  尽管对农业一窍不通,但杨发做什么事儿都有一股倔劲。他想,既然应承了村民们,就一定要把村子里的产业搞起来。

  看书、查资料、下地……用了各种方法“补课”的杨发,在做足功课后,锁定了寨子村的发展方向——小乳瓜。

  “我们西北高原这边大多是沙性土壤,渗水性好,寨子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种出的小乳瓜脆、甜、品质好。”杨发一说起小乳瓜,话匣子就打开了。

  刚开始,村民们都在观望。杨发先说服他所在村民小组的61户人集资建起32间大棚。这一年,小乳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可没想到的是,他们还是亏了本。由于销路没打通,小乳瓜每公斤2角钱都乏人问津。

  从2010年开始,杨发不断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逢人便推销家乡的小乳瓜。终于,2012年,寨子村的小乳瓜一炮走红,打开了甘肃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市场价达到每公斤10元。

  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杨发也再次当选村干部。他索性打消回城的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100座、300座、700座……一座座温室大棚在寨子村拔地而起。

  “种1亩小乳瓜顶20亩小麦,现在几乎每家都有大棚,全村共有800多座了。”杨发说。去年,全村户年均收入7万元左右,合作社为村集体增收280余万元。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如今的寨子村,桃红柳绿,村民忙碌,好一派“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幸福画卷。(完)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在冬奥会上展现我们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