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发耳镇:煤电重镇“梅”果甜蜜
来源:新华网 陈江南 发布日期:2020-06-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初,虽未到刺梨丰收季节,但在位于水城县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主要从事刺梨加工的初好农业,这次的生产“主角”变成了杨梅。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城县发耳镇早熟杨梅销路受阻。初好农业伸出援助之手,到发耳镇收购杨梅,加工成杨梅汁等深加工产品,订单源源不断。

  相比贵州其他杨梅产区,发耳的杨梅贵在一个“早”字。

  进入5月,驱车行至水盘高速,几十公里长的发耳杨梅基地环山公路上,停满了上百辆私家车,都是奔着刚成熟的发耳杨梅而来。

  提前近一个月上市,发耳杨梅因果大形正、酸甜味浓的良好品质,赢得了周边许多游客的青睐,成为镇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因“梅”而起,因“梅”而聚。此情此景对于吃惯了10多年“煤饭”的发耳镇村民而言,似曾相识。

  早在2002年,发耳就首次引进杨梅种植。

  然而,“梅”景不长,伴随着发耳电厂和发耳煤业的拔地而起,这个曾经的水城县“菜篮子”一下子变成了富庶的“煤镇子”,成为一个工业重镇。

  “城里有的发耳也有,城里没有的发耳也有。”这是发耳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既充满了身为发耳人的自豪感,又从侧面反映出发耳乡镇经济的活跃。

  工业强,则吸附力强。围绕煤电产业挣快钱成为了发耳大多数村民的捷径之选,昔日家家户户宝贵的一亩三分地逐渐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土地甚至被撂荒。

  为实现“两条腿”走路,加快向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迈进,发耳镇果断决定——

  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利用亚热带河谷气候的“温室”特点,靠早熟且优质的农作物,抢占市场先机,赢得顾客口碑;

  充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的带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特色水果产业,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2012年,发耳镇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片热土上曾璀璨过的红色珍宝——杨梅,选择其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试水”之果,退耕还林大规模种植。

  小小杨梅果,摘出致富路。而今,镇内6300余亩梅园,共计带动16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年产优质杨梅千吨以上。

  “我家杨梅种了8亩多地,种了10多年了,收入可比种玉米强多了。”发耳镇营昌村村民李德国一脸笑意。

  从“煤”到“梅”,以“梅”为“媒”。2018年至今,发耳镇通过举办杨梅节、旅游体验采摘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带动当地梅农“甜蜜”增收。

  杨梅,给发耳镇带来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户收入的表象,更凸显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大做好“果”文章,已成为发耳镇村民的集体共识。

  目前,除杨梅之外,发耳镇还种植蜂糖李9000亩,覆盖贫困户1062户;种植玛瑙红樱桃10275亩,采取“樱桃协会+农户+超市+电商”模式运行。加上其他水果,全镇精品农业超过4万亩。

  “围绕‘早’字下功夫,发耳镇将继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全面优化水果、蔬菜、养殖产业,做强示范果园,叫响生态水城·璀璨发耳这张名片,实现脱贫攻坚总目标。”发耳镇科技副镇长何政信心满满。

  一片片荒山转变为一座座果园,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发耳将迎来更加崭新美好的明天。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