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边疆幸福生活底色——辽宁兴边富民行动创新推进试点(安居融居方向)启动会暨“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丛蓉 发布日期:2025-05-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鸭绿江水绿如碧,一岸桃花艳百里。5月,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万亩桃花盛开,引来八方游客。

  河口村是一个边境村。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艳红桃种植产业以来,经过几十年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致富之路。“春赏桃花、秋品鲜桃、一年四季吃江鱼,已经成为河口村的特色。”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郎显琨说。

  丹东市是辽宁省唯一的边境城市。今年4月,经国家民委批复同意,在辽宁设立兴边富民行动创新推进试点(安居融居方向)。在5月9日至12日举办的辽宁省兴边富民行动创新推进试点(安居融居方向)启动会暨“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中,参会代表走进丹东,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发言、特色展示等,系统梳理总结经验,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汇聚强大合力。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四平村蓝莓产业基地的温室大棚内,电商主播正在推介刚刚成熟的蓝莓。 丛蓉摄

  宜业宜居入画来

  5月9日,走进宽甸县长甸镇四平村蓝莓产业基地的温室大棚,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果长势喜人。“第一茬果已经上市了,从坐果率和目前的市场行情看,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增收年!”基地负责人孙秀梅高兴地说。

  宽甸县民宗局局长高照介绍,四平村蓝莓产业基地始建于2020年,宽甸县通过整合步达远镇、大西岔镇、长甸镇等乡镇的扶持资金,各乡镇在四平村建成暖棚75栋,实行统一管理。短短3年间,辐射带动了30余户种植户发展蓝莓产业,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边境兴则边民富,边民富则边防固。“十四五”期间,丹东市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资金3.0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22个,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打造了东港市草莓、振兴区蓝莓以及宽甸县艳红桃、大榛子等四项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带动2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位于丹东市元宝区江城大街的边疆特产展销中心,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摆满货架。中心负责人吴迪介绍,这里是全国首家边疆特产展销中心,销售产品600余种,通过整合丹东及边疆地区特色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打造集文化体验、产品展销、线上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店铺,为消费者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独特购买体验。中心还配备了专业直播间,定期开展主题直播,在多家平台开展网店直销,助推边疆农产品“从田野走上餐桌”。

  在展销中心内的民族手工艺区域,各式各样的满族刺绣文创产品吸引眼球。丹东市非遗项目满族刺绣传承人张远芳正带着游客体验刺绣。“把非遗技艺变成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张远芳说。

  近年来,丹东市持续加大对民族医药、民族服饰、民族手工业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放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2104万元,助力民贸民品企业高质量发展。

  “兴边富民行动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民宗委副主任龙召学表示,要学习辽宁省的经验做法,全力落实好兴边富民政策。

  走进丹东市振安区东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内裙裾飞扬、舞姿蹁跹,各族居民跳出美好生活;“红石榴”服务站的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着,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东泰社区党委书记修俊玲表示,社区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宜居安居是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近年来,丹东市坚持“融”的导向,激发“合”的潜力,在社区建立10个民族工作服务站,提供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建立20处“铸牢”活动站、主题公园、宣传长廊以及7个民族团结驿站,打造6个互嵌式社区,共建各族群众安居融居边城。

  “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驱车沿着丹东境内的G331国道蜿蜒向北,一路上随处可见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个个红石榴驿站十分醒目。丹东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打造“鸭绿江畔党旗红”特色党建工作品牌,构建边境民族地区坚强战斗堡垒,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

  “丹东市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331国道沿线设置红石榴驿站、民族团结打卡点,突出中国结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景区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融合。”丹东市民宗局民族科科长王金东说。

  丹东是一座因抗美援朝战争而闻名的“英雄城市”。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位于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聆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光辉事迹;来到鸭绿江畔,重温断桥见证的峥嵘岁月;走进毛岸英学校,感受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的校园实践;在凤凰山、大梨树村等29处A级景区参观“铸牢”景观点,感悟“铸牢”融入日常、讲在经常……

  丹东市民宗局党组书记许传涛介绍,丹东市用好用活“抗美援朝出征地”红色资源,创新打造“辽宁省‘五个共同’七彩长廊”,建设教育教学、文体融合、产业兴边、特色边境、旅游景观、和美村寨、文博院馆等7条特色廊带,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强化国防意识。

  “丹东市以文化场馆为主要平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海南省民委经济科技发展处副处长欧倬说。

  “线上+线下”提高边疆美誉度

  “咚,咚……”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师傅手持木槌,有节奏地捶打着糯米团,这一传统打糕制作工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有人举起手机拍摄,还有游客接过木槌,亲自体验了一把打糕的乐趣……5月10日,第三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暨“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在丹东摩天轮公园开幕。

  “丹东市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提升边疆特产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丹东、喜爱丹东、走进丹东。”丹东市民宗局局长宋东栋说。

  为期3天的活动中,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海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的200余家企业参展。

  非遗文创、特色服装、山珍奇货、海鲜佳品、米面粮油……边疆各地出产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前来观看、购买、交流的游客络绎不绝。参展商纷纷亮“家底儿”,现场“为家乡代言”“为好物推介”。

  “快来尝尝我们策勒县的大枣,枣子果肉厚味道甜,还有切糕、杏干,都尝一尝嘛。”摊位前,来自新疆策勒县的麦麦提敏·麦提吐尔荪热情地招呼着。

  “受新疆民宗委的邀请,公司带上了最优质的产品来到丹东。这次活动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让更多‘疆’味走出新疆,助力乡村振兴。”策勒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欢龙说。

  “新疆利用‘边疆特产销全国’平台优势,既提高了边疆地区商品的美誉度、知名度,又提升了边疆特色产品竞争力,助力边疆地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新疆民宗委副主任马旭东说。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响应‘民营企业进边疆’‘边疆特产销全国’等行动,推动边疆地区交流互通、协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繁荣发展。此次活动吸引广大企业踊跃参与,呈现出活力满满的消费场景。”辽宁省民宗委主任张智明说。

  在线上产品展区,各大主播、各路达人齐聚一堂、各显身手,边疆特产透过小屏、通过镜头“走出”边疆、“走进”千家万户。“线上推介+线下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画卷。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