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彭钦文 发布日期:2020-09-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北京白塔寺白塔。 石建杭摄

  洛阳白马寺佛塔。 吴艳摄

  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 吴艳摄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 彭钦文供图

  诞生于印度的佛塔,随着佛法东渐而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之后,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佛塔不仅在佛教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塔”,是梵文Stūpa音译“窣堵波”“塔婆”的省音字,在约公元前1500年印度《梨俱吠陀》中已有记载。塔,原意指印度吠陀时代为诸王修筑、用来埋藏佛陀舍利的实心半球体坟丘,有佛图、支提、金刚宝座等不同形式,亦存在于耆那教、古婆罗门教等信仰文化中。在佛塔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生出楼阁式塔、密檐塔、十二角塔、宝箧印金塔等形制,逐渐出现了木塔、砖石塔、铁塔、瓷塔、琉璃塔等材质,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趋向。比如,原指供奉佛陀舍利的支提窟,采取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的方形设计并且逐渐演化成盛行于敦煌诸地的石窟寺。而传入我国西藏的金刚宝座塔,则逐渐演变为喇嘛塔。

  在汉传佛教的流变历程中,佛塔所体现的佛教中国化趋向则更为明显。早在东汉时期,建于“永平求法”后的洛阳白马寺佛塔,就“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并且“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释老志》),将印度浮图嫁接到楼阁式塔顶之上,首开中国传统建筑与印度佛塔相结合之范例。根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通过承露金盘、重楼叠阁赋予了佛塔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中,彼时洛阳最大的佛寺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永宁寺塔虽在京城百里之外,仍遥遥在望,其铃铎铿锵之声也依稀可闻。沿着高塔为中轴线还坐落有永宁寺佛殿等建筑,其空间序列依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自南向北的对称式布局。

  佛塔所体现的佛教中国化趋向更加深刻地蕴含在佛塔各大组成部分中。与将佛陀舍利置于高处的印度佛塔不同,中国佛塔多将高僧舍利和法器等物安放在塔下地宫之内。作为中国佛塔的独创之处,地宫的出现很明显地受到了“入土为安”“事死如事生”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安法门寺地宫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佛塔地宫,它参照了唐代皇室的墓葬结构,共设石门四道,由砖砌踏步、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在塔座的设计上,中国佛塔在继承印度“须弥座”“仰莲座”之余,还在塔座装饰祥云、如意、缠枝莲等中国传统雕刻纹样,并且往往通过多边形以阐发教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等形制,与“四相”“六道”“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法教义是相照应的。比如,杭州六和塔虽呈八角形,但其名取自佛教“六和敬”之义,宣扬了佛教“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的戒律。

  塔身的层数也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照应的关系。《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故中国佛塔塔身的层数大抵为奇数,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其中,三层佛塔多代表着三界,五层佛塔往往象征着修行“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五乘,七层佛塔则与“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等七菩提分相照应。此外,“仙人好楼居”等仙道观念也影响着中国佛塔塔身高耸的形态特征,并从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之外衍生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宝瓶形塔、阙式塔、花塔等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塔身形制。

  塔刹,即俗称的塔顶,象征着佛国、佛域,是中国移植印度佛塔保留得最完整的部分。在佛塔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演化进程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与显著标志。正所谓“冠表全塔”“无塔不刹”,人们便将“刹”视为佛塔乃至寺庙的代指与别称。中国塔刹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印度佛塔相轮、覆钵、须弥座等结构,并装饰有极富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宝瓶、圆光、华盖、仰月、宝珠、受花、火焰、露盘等部件。

  佛塔外表和形制体现出的中国化色彩,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注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佛塔等佛教文化也内在地予以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历代的文人墨客登塔、咏塔、题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净土连幽谷,宝塔对危峰。”(南北朝·薛道衡《展敬上凤林寺诗》)“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唐·白居易《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唐·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宋·范成大《横塘》)“芙蓉昼见金银气,宝塔宵看舍利明。”(明·张时彻《天池寺》)。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广泛的影响更具体地从建筑中表现出来”。

  明清以降,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化日益勃兴,与传统文化日益交融的佛塔文化也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以佛塔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为宣传佛法教义、寄托民众朴素愿望、传播市民阶层思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清代弹词作品《珍珠塔》(《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作为锡剧、越剧、淮剧、潮剧等地方剧种的传统剧目广为流传。清代方成培创作的传奇剧目《雷峰塔》突显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种种悲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并且衍生出梅兰芳《断桥》、田汉《白蛇传》等系列作品。还有西河大鼓名段《玲珑塔》、上海说唱名篇《金陵塔》等曲艺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以佛塔为创作内容的文艺作品,或可视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新阶段,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众生活高度融合的新面貌。

  与此同时,佛塔也伴随着佛教世俗化趋向而发展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功用。一大批因地制宜、具有中国人文社会特色的佛塔形式由此出现,比如:过街塔、瞭望塔、风水塔、文昌塔、灯塔、花塔等,都是实用性和装饰性、世俗性和神圣性兼具的代表。佛塔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注脚,我们能通过以佛塔为代表的佛教建筑文化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交融、和而不同的发展历程。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民族报》(2020年9月8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