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来源:新华网 潘强、郭轶凡 发布日期:2020-10-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的“十三五”·图文互动)(1)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右一)在培训侗族妇女侗绣技艺(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辛苦半辈子盖起的木楼,被杨甜改成了侗绣博物馆。这个极具侗族特色的木质楼房,一楼展示着纺织机、染缸等制作侗布的设备;二楼的大客厅陈列着侗绣作品,这也是接待周边侗族妇女学艺的地方;三楼则是杨甜自己的侗绣工作室。

  这些年,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的家最特别,也最热闹。

  在侗族,姑娘们自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杨甜也不例外。“我从七八岁跟着母亲学刺绣,结婚以后又跟婆婆学,绣到现在已经有50年了,从来没腻过。”杨甜对记者说。她的婆婆覃奶时清今年94岁,是侗绣技艺传承人,受婆婆影响,她的绣技越发精进,侗绣作品多次获奖,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十三五”·图文互动)(2)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在锤打制作侗族服饰的布料(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侗族刺绣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指尖技艺,作品中常见的鸟兽、花草等图案来源于农耕生活,心灵手巧的侗族姑娘用多彩的丝线把图案绣在衣物上,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一整套纯手工的侗族服饰,从纺布到绣制完成,往往需要大半年时间。然而,这样精细艰辛的劳作,过去很难给家庭带来多少收入。杨甜回忆,十几年前,一套侗族服饰只能卖100元左右,“那时家里很困难,我就从早绣到晚,凌晨一两点还在绣,我想尽量多绣一点,卖出去后给女儿交学费。”

  渐渐地,杨甜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销路逐渐打开,不时有全国各地的客人过来参观。这时,杨甜生出了把侗绣技艺传承发扬的想法。前些年,为了让侗绣文化有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她和家人通过借钱、贷款,历时两年多,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了侗绣博物馆。

(我的“十三五”·图文互动)(3)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侗绣技艺传承人、今年94岁的覃奶时清在裁剪侗绣图案(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曼君 摄

  博物馆建好后,许多专家、游客前来参观;杨甜在此培训绣娘,一步步实现着传承侗绣的梦想。

  “最开始培训绣娘的时候,没有工资发,只能在家打油茶招待人家,这几年订单多了,政府也支持,大家靠侗绣也能赚钱了。”杨甜说,如今,一套侗族服饰甚至可以卖到七八千元;她们开发的耳钉、手工包等侗绣工艺品,很受香港等许多地方客人欢迎。

  杨甜介绍,近年来,同乐乡大力推动侗绣技艺传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组织技艺传承人将侗绣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带动当地群众300多户参与刺绣,其中贫困户50多户,侗绣作品被销往国内外,实现了助农增收。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