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焕发时代光芒—— 基于云南孟连“宾弄赛嗨”机制的调查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白利友 李朝辉 张飞 刘春呈 发布日期:2021-0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0年由云南省普洱市打造的脱贫攻坚音乐舞蹈作品《扶贫路上一家亲——宾弄赛嗨》,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互助、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刘妍琳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机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创造了“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结成了“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这一机制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结互助是“宾弄赛嗨”机制的鲜明特征

  孟连县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生活着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5%。“宾弄赛嗨”是傣语音译,“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宾弄赛嗨”意指傣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与其他民族交往而结成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宾弄赛嗨”往往以家庭为单位,结成后世代相传,即傣语所说的“埋波档进,宾弄档朱”,意为“是竹子就节节相连,是亲戚就代代相传”。据统计,在“宾弄赛嗨”的发源地景信乡,现有298户傣族群众与周边1117户各族群众结成“宾弄赛嗨”户。

  “宾弄赛嗨”机制的本质是“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这一关系在缔结和维系中呈现出如下特征:

  生产上互帮。过去,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群众的生产方式有差异,农忙时节也各不相同。结成“宾弄赛嗨”户的家庭一方农忙时,农闲的另一方就会主动帮忙。比如,居住在坝区的傣族“赛嗨”插秧需要水牛耕田,没有地方放牧时就会把黄牛送上山,请山区的佤族、拉祜族“赛嗨”帮忙放牧。开门节(傣族传统节日)后,需要黄牛驮谷子驮柴火时,又会把黄牛牵下坝子,把水牛送上山。时至今日,坝区的傣族群众收割水稻时,山区的“赛嗨”都会前来帮忙。而山区的“赛嗨”采收甘蔗时,坝区的“赛嗨”也会上山帮忙。在脱贫攻坚中,擅长种植咖啡、坚果、牛油果的农户还会给“赛嗨”传授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生活上互助。过去,“赛嗨”一方有困难时,另一方通常会接济钱粮,倾力相助,形成了“山上缺粮缺物找坝子,坝区缺草缺柴找山上”的互助生活模式。“宾弄赛嗨”之间除物资互助外,还有劳力互助。如孟连县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宾弄赛嗨”互助筹集建设资金约58万元,互助建房投入劳动力7000余人次。“宾弄赛嗨”一方家中办喜事时,另一方的一家老小都会自发前来帮忙。日常生活中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加深了“宾弄赛嗨”之间的情谊,内化为情同手足、共同发展的责任。

  经济上互通。在历史上,与傣族的交往,使得拉祜族的生产方式由刀耕火种向更先进的农耕方式过渡。拉祜族在傣族的帮助下加快了手工业发展,打制的铁器也有了更广的销路。近年来,孟连县推动“宾弄赛嗨”之间相互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交流农业生产经验,大力发展咖啡、澳洲坚果、林下砂仁等新兴优势产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上互融。在语言上,孟连县各族群众互学互通,中老年人掌握2至3种民族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新米节,还是拉祜族的葫芦节,各族群众都会一起庆祝。

  “宾弄赛嗨”机制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深刻内涵,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宾弄赛嗨”结成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折射出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宾弄赛嗨”是以家庭为单位结成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代际传承功能,将各民族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维系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关系。

  “宾弄赛嗨”机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近年来,孟连县党委、政府注重加强引导,“宾弄赛嗨”机制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完善“宾弄赛嗨”机制。孟连县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情感联系,社会受益”的方式,完善“宾弄赛嗨”机制,成立领导小组,从组建机构、制定方案、村镇联动等方面为“宾弄赛嗨”机制推广提供保障。各地通过召开民族团结宣传大会,引导各族群众结成“宾弄赛嗨”户,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宾弄赛嗨”蕴含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精神,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采取深入走访群众、火塘座谈、民情恳谈等方式开展调查统计,建立“宾弄赛嗨”友好关系档案,进行动态引导和管理。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积极动员“宾弄赛嗨”户参与开展各类交流互助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团结协作。设立睦邻友好奖、友谊常青奖等奖项,选树典型进行表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宾弄赛嗨”户同吃、同住、同乐示范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宾弄赛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济方面,孟连县依托“宾弄赛嗨”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引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提高生产技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优势产业,改善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文化方面,孟连县以“宾弄赛嗨”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语言上互学互通,举办传统节庆联欢活动,并在节日期间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孟连县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8年,普洱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2019年,“宾弄赛嗨”机制发源地景信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扩大“宾弄赛嗨”范围助推脱贫攻坚。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孟连县大力扩展“宾弄赛嗨”机制覆盖范围,鼓励各族群众开展“心连心”往来互通活动、“亲串亲”走“赛嗨”活动、“手把手”传授技术活动、“情系情”生产互助活动,助推脱贫攻坚。孟连县对“宾弄赛嗨”评选活动表彰对象给予农用物资、生活物资等形式的奖励,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凝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合力。2020年末,普洱市打造的脱贫攻坚音乐舞蹈作品《扶贫路上一家亲——宾弄赛嗨》在京上演,获得好评。

  “宾弄赛嗨”机制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启示

  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民族团结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紧密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民族团结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宾弄赛嗨”机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各族群众自发的团结互助行为,各族群众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使得民族团结有了扎实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基础也构成了维系民族团结的经济、文化、情感等纽带。

  重视优秀传统资源。在云南,有许多像“宾弄赛嗨”这样的优秀传统资源值得深入挖掘。比如,傣族共产党员刀正昌“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党走”的事迹、佤族头人拉勐留下的“拉勐精神”、民族团结进步的“郑家庄样本”等。这些都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五个认同”的宝贵资源,要做好挖掘、整理、宣传工作。

  因势利导。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宾弄赛嗨”机制之所以能从一个边境山乡的传统做法,发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经验,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各级部门要善于把握民族工作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挥各族群众主体作用,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做“滴灌”式的精耕细作,引导各族群众更加主动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

  (作者单位:白利友、李朝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张飞、刘春呈,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