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宴:禅茶一味
来源:中国民族报 鲍志成 发布日期:2021-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径山茶宴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余杭县志》中有唐朝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佛供茶”条目。径山茶宴盛行于宋元时期,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径山茶宴: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

  自唐代径山寺开山祖法钦禅师植茶采以供佛,径山茶宴就初具雏形。据《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当时禅僧修持主要方法之一是坐禅,而坐禅要求清心寡欲,离尘绝俗,环境清静。静坐习禅关键在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茶提神醒脑、明目益思等功效,正好满足了禅僧的特殊需要。饮茶之风先在禅僧中流传,进而在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在社会上普及开来,“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当年考察江南茶事时,就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径山还留有“陆羽泉”胜迹(在今杭州径山镇双溪村)。

  径山茶宴作为普请法事和僧堂仪规,在宋元时期被严格规范,并纳入到《禅苑清规》。茶会、茶礼视同法事,其仪式氛围的庄严性、程式仪轨的繁复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具备了佛门茶礼仪式的至尊品格和茶艺习俗的经典样式。

  根据《禅苑清规》及日本《茶道经》等记载,径山茶宴作为以临济宗(中国禅宗宗派之一)为主的江南禅宗寺院流传的清规和茶礼,是每个禅僧日常修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在临济宗派系法脉的传承过程中,径山茶宴的法事形式、程式仪轨以及茶堂威仪、茶艺技法,通过僧堂生活口耳相传、代相传习下来,茶宴和茶道具被当作传法凭信传承、传播开来。

  径山茶宴,又称“茶会”“茶礼”,在宋时通称“煎点”,反映了饮茶法已经从唐朝的烹煮法为主过渡到煎点法为主。禅院茶宴因时、因事、因人、因客而设席开宴,名目繁多,举办地方、人数多少、大小规模各不相同。根据《禅苑清规》记载,茶宴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禅院内部寺僧因法事、任职、节庆、应接、会谈等举行的各种茶会。《禅苑清规》卷五、六记载有“堂头煎点”“僧堂内煎点”“知事头首点茶”“入寮腊次煎点”“众中特为煎点”“众中特为尊长煎点”“法眷及入室弟子特为堂头煎点”等名目。当时禅院修持功课、僧堂生活、交接应酬以至于禅僧日常起居,无不参用茶事、茶礼。在《禅苑清规》卷一和卷六,还分别记载了“赴茶汤”以及烧香、置食、谢茶等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和礼节。这类茶会多在禅堂、客堂、寮房举行。二是接待朝臣、尊宿、上座、名士、檀越(施主)等尊贵客人时举行的大堂茶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非上宾不举办的“径山茶宴”。其规模、程式与禅院内部茶会有所不同,宾客系世俗士众,席间有主僧宾俗,也有僧俗同座。

  根据《禅苑清规》和茶道典籍记载,径山茶宴的基本程式繁简有别,大堂茶会一般包括张茶榜、击茶鼓、设茶席、礼请主宾、礼佛上香、行礼入座、煎汤点茶、分茶吃茶、参话头、谢茶退堂等环节或程式,是严格按照寺院法事的样式来进行的。在茶会上,宾主之间都遵循寺院丛林规制和法事仪式,严谨有序,庄谐有度,安详和悦,来宾的言谈举止需恪守佛门规矩,不得随便。《禅苑清规》对茶客的每个举止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并详细说明注意问题。如叉手礼“务须以偏衫覆衣袖,不得露腕,热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内,以右大指压左衫袖,左第二指压右衫袖”。再如士众入座,“务须安详,正身端坐,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不得背靠椅子”。举盏时要“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样齐等,则为大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僧俗之间的礼节如叉手、作揖等问讯(如同打招呼)礼节,详细备至,僧人在什么情况下行大展、触礼或只需问讯,都有严格规定。从其中“依时”“如法”“软语”“雁行”“肃立”“矜庄”“殷重”“躬身”等等词汇,即可知其严苛程度。

  径山茶宴在代相传习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法事样式和风格特征。一是依时如法。煎点茶汤,各依时节;堂设威仪,并须如法。二是主躬客庄。仔细请客,躬身问讯;闻鼓请赴,礼须矜庄。三是清雅融和。格高品逸,古雅清绝;礼数殷重,不宜慢易。四是禅茶一体。佛门高风,禅院清规;和尚家风,僧俗圆融。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南宋径山寺住持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茶宴当中,师徒、宾主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禅语,慧光灵现,涤荡心灵。

  径山茶宴一般在径山寺明月堂举行。明月堂原是大慧宗杲晚年退养之地“妙喜庵”,轩窗明亮,绿树掩映,青山白云近在眼前,清风明月,诗意盎然。此外,寺僧参禅打坐以茶供佛,或寺僧之间的内部茶会,往往在“禅堂”或“寮房”依时因事而进行,而非正式的待客茶宴,有时也在“客堂”“茶亭”举行。

  径山茶宴的传承流变与复兴

  径山茶宴的传承谱系,是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法系。径山寺自从第一代——大觉法钦禅师(714年-792年)开山后到第七代广灯惟湛,为师徒传承。其后改为非师徒的十方传承,从第一代祖印常悟以降,到第一百代伯周慧略,历代祖师都可考。径山茶宴依循着寺院住持法系而传承下来,并通过径山弟子行化各地而传播到临济宗寺院。

  径山茶宴随临济宗的兴盛和法系传承而广为流播到江南地区甚至北方的禅宗寺院。宋元时期,临济宗在江南地区大兴其道,几乎占据了佛门的大半丛林,时有“儿孙遍天下”之说。其系出多为径山大慧派,史载“宗风大振于临济,至大慧而东南禅门之盛,遂冠绝于一时,故其子孙最为蕃衍”。南方地区盛产名茶,且多在名山古刹,这为禅与茶结下千古之缘创造了条件。

  明清时期,径山茶事鲜见史载,而在径山周边的杭州寺院,茶宴却仍在流传。如“理安寺衲子,每月一会茗”。在著名的杭州大慈山虎跑寺,明清时期文人游记、诗歌中类似记载代不乏例,如:余 《游虎跑寺次东坡先生韵》“倾将雪乳醍醐嫩,裹得春芽带胯方”;江国鼎《游虎跑寺次东坡先生韵》“呼童涤盏煮茶尝”;江汤望《游虎跑寺次东坡先生韵》“蟹眼烹来臻上品,龙团碾就产殊方;自知不减卢仝兴,涤取樽罍慢慢尝”;孙仁俊《游虎跑寺次东坡先生韵》“闲与定僧留一坐,龙团点雪试新尝”;陈灿《同翁町游虎跑寺》“山僧作茗供,数瓯涤灵府”;吴升《虎跑寺用东坡先生韵》“输与山增好滋味,一瓯玉乳更新尝”;徐同善《游大慈山虎跑寺》“团茶试茗水,瘿瓢浮异香”。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径山寺的中落,径山茶宴在其发祥地几乎失传,但在周边寺僧和村落一直相沿不绝,只不过日益简单化、世俗化、生活化而已。

  宋元时期的中日禅僧往来求法播道,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继隋唐“遣唐使”之后掀起的第二个高潮。在这当中,径山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无准师范为核心代表的径山寺高僧大德,不仅在中日佛教(主要是禅宗临济宗)交流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中日文化交流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南宋和元初,随着中日两国禅僧的密切交往和弘法传道,径山茶宴与禅院清规一起被移植到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日本茶道”。日本东福寺、大德寺、妙心寺、建仁寺等径山派临济宗寺院,迄今仍在每年举行“四头茶礼”开山祭法会,纪念祖师,弘传佛法,堪称径山茶宴的“活化石”。

  径山茶宴在径山本已失传甚久。新世纪以来,径山寺和浙江茶界的有识之士一直着力恢复这一古老的饮茶礼仪。径山禅寺经过搜集及梳理资料,并走访径山法脉传承的日本寺院,观摩学习保存至今的宋代茶礼,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及茶界专家反复论证,逐渐确立了径山茶礼恢复的流程,培养出数位法师作为专职“茶头僧”。

  恢复的径山茶宴,基本流程为:张茶榜、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供佛、行茶、茶话开示、敲下堂钟等流程,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清规中的茶礼形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径山当地还建立了径山茶宴体验中心。径山寺现任住持释戒兴为径山茶宴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径山茶宴堂设古雅,程式规范,主躬客庄,礼仪备至,依时如法,和洽圆融,蕴涵丰富,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体现了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品格,丰富并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径山茶宴对于近代“茶话会”的形成,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民俗学价值突出。

  (作者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民族报》(2021年2月23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