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让我们共品红色经典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04-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亲子阅读,共度美好时光。 唐克摄

  

  

  

  

  

  

  

  编者按: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用好用活党的红色资源,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对于青年学子,尤其如此。时值“4·23世界读书日”,本刊编辑部和各族学子一起品味红色文学经典,在艺术享受中了解“红色家谱”,体悟党特有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品格,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重温红色经典 汲取奋进力量

  □ 本刊编辑部

  经典是时代的缩影、文化的精髓、精神的凝结,是学习历史的生动教材。《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一部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红色文学经典,陪伴着新中国一代代人成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红色文学经典源于党领导人民谋求独立解放的奋斗历程,与红色的历史坐标紧密相连,诠释了信仰信念等红色精神气质。红色文学经典不仅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处启迪后人的宝藏。

  史诗性和英雄品格是这些红色文学经典最为显著的特征。红色文学经典以强烈的史诗意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真实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和熠熠生辉的共产党员形象,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

  《青春之歌》中绽放着青春风采、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红岩》中忍受酷刑、坚贞不屈,怀着崇高理想、不畏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创业史》中勤劳朴实、坚忍不拔,虽然遭遇磨难却仍坚持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梁生宝……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伴随着红色经典作品深入人心,这些英雄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激励着几代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而拼搏、奋斗。

  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品味红色文学经典,就是要通过艺术的窗口,回顾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感悟承载其中的红色文化和伟大精神,在艺术感染中探寻初心,进而坚定脚步迈向前方。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品读红色文学经典时,我们既要保持对红色经典的敬畏之心,尊重历史、敬重经典,也要结合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体悟凝结于其中的信仰和品格,让红色经典洗礼个人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红色经典 指引前行

  □ 海昆伟(中央民族大学)

  可能是我出生、成长于农村的缘故,年少时我就十分爱读农村题材的小说。读到《创业史》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深受感动。《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的“山窝窝”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如火如荼的互助合作运动,以及身处其中的中国农民的思想变革。这部数十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个共产党员,忠厚、质朴的品格在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让他敢于抛弃个人的一切,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群众。在社会主义创业过程中,在应对来自各方的困难和阻力时,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公开的较量还是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创业者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一名党员一面旗。书中的很多共产党员形象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带领他们攻坚克难。农技员韩培生在少数人欢迎、部分人观望、一些人等着看热闹的氛围中,稳步推广实施新技术,就连固执的梁三老汉也竖起拇指连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爱人王亚梅,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弃遭到别人非议的素芳,手拉着手安慰她,使素芳动容,使我们感慨!正因为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才使百姓把心交给了党,愿意跟着党走。

  经典流传,精神永续。伟大的著作能跨越时代,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我们也应当拥有梁生宝那样执着奋进的品格,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理想如炬 青春似歌

  □ 颜晗(中南民族大学)

  记得读高二时我第一次翻开杨沫的《青春之歌》,窗外是寂静严寒的冬夜,而我的心却像烈日下的大海,那跨越时空的青春热浪透过一行行文字拍打在我的心上,使我久久不能入眠。最近,我再次重读这本红色经典。此时的我,已与女主人公林道静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对她的选择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青春之歌》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知识分子林道静几经波折,挣脱束缚,克服软弱,最终在共产党人的引领下,积极投身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事业,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

  林道静只是当时进步青年的一个缩影。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偌大的中国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那些前赴后继的进步青年,四处奔走呼号,舍生忘死,用热血唤醒国人,用肉躯抵抗侵略,为摇摇欲坠的中国带来希望。

  《青春之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到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能真正唱响青春之歌。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一诗中写下:“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诚然,理想如炬,青春似歌,理想似乎总与青春交织,只要青春的心境恒常,那么理想的光辉不灭。

 

  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

  □ 常华仁(西南民族大学)

  一部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当我阅读完《青春之歌》后,我被作者充满激情的笔调所感染,被这段由优美走向崇高壮美的林道静成长史所激励。青春本就是一首美好的歌,当处在“拔节孕穗期”的我,遇见了《青春之歌》,也更坚定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

  这部作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道静,她的人生历程是曲折的,她接受过传统封建教育,也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最终她在共产党人江华和林红的引导和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我在大一的专业课上接触了这部作品,正是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初心永恒的伟大,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016年,我面对党旗郑重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当我掩卷深思的时候,最不能忘怀的是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那个复杂年代的奋斗群像在我脑海里反复浮现,也在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奋斗。本科毕业时,我选择到四川阿坝州红原县支教扶贫。面对高原上气候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我想过退缩,但当我再次拿起《青春之歌》,似乎又有了克服一切的勇气。一年间,我和高原上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光,为当地学校引进了近60万元的教育扶贫项目。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

  《青春之歌》,正如其名,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高低起伏而完整优美。而今的我们,只有用砥砺前行的脚步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响彻人生的每个章节。

  

  红岩上,红梅开……

  □ 毕敏(西北民族大学)

  红岩青松,坚毅挺拔。

  初识《红岩》,我还是青涩的少年。先前,听闻“歌乐山”“渣滓洞”,有些好奇,便捧读《红岩》,待到渐渐深入,被书中共产党人的故事所吸引。当读到“竹签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时,我的手下意识地颤动了一下,像是跨越时空与江姐短暂重合,精神恍惚一瞬,什么样的意志和信仰才能忍受这非人的折磨?可这样的折磨不止一次,坐老虎凳,注射药物……即使这样,共产党人团结一心,与黑暗抗争,他们从未放弃,“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我们胜利了!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如今,我已是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再次品读本书,更为“红岩精神”触动。为了不暴露身份,江姐见到丈夫彭松涛同志身首分离,依然沉着从容。许云峰同志用手指挖通了阴暗潮湿的地窖,还把越狱的机会留给了其他共产党人。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与黑暗斗争的共产党人。他们团结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每每读到动容处,我情难自已,泪流满面。

  重读经典,回顾过往,身处新时代的我,怎么能陷入安逸的生活而忘记血与火的战争,忘记浴血奋战的先烈呢!

  今日之青年,当以先辈精神激荡奋斗热血,勇往直前。

 

  伟大的战役 不朽的英雄

  □ 李珊珊(北方民族大学)

  我喜欢读书,喜欢感受红色经典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红日》这部作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英雄本色。

  《红日》是军旅作家吴强创作的一部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以1947年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冷静果敢的沈振新,不失风趣的梁波,冲锋陷阵的石东根,还有朴实善良的苏北妇女阿菊,对爱痴情的黎青……吴强老先生把一个个人物塑造得生动感人,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幼小时听爷爷讲家乡解放时战斗的惨烈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还是捧着父亲给我买的小人书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革命故事,抑或是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见过的烈士为国捐躯、舍生忘死的画面,我都不由对英雄肃然起敬。而阅读《红日》这部作品时,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那些枪林弹雨的战场,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一一浮现在眼前,令我感动不已,震撼不已……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唤起民众的集体记忆。正如作家吴强所言,“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感恩之心化作行动,发奋图强,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延安精神历久弥新

  □ 善美(大连民族大学)

  十几岁初读《保卫延安》时,我的心被其中的故事深深牵动着。在西北战场上,我军正规部队浴血奋战,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蟠龙镇等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纵览本书,故事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既有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也有一线连队的战斗生活。彼时,十几岁的我和书中的周大勇、卫毅、孙全厚等官兵一起紧张、激动,期盼着每一场战争的胜利。

  如今重温这本书,我所关注的已不单是我军用了什么战略、哪场战役取得了胜利,而是战火纷飞下,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崇高的灵魂,是那经过时空淬炼,被千万共产党员传承的延安精神。

  故事虽已落幕,但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并有了新的时代注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我仿佛再次看到了《保卫延安》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社区工作者……他们舍小家,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希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穿上防护服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挨家挨户地为居民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用热情的志愿服务筑起防疫的青春长城。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守护我们热爱的祖国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