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公路门前过 石刻瑰宝“活起来”
来源:新华网 曹妤 发布日期:2021-07-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华网重庆7月5日电(曹妤)摩崖群像,或坐或立,或倚或卧,风姿各擅,形胜纷呈。起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穿梭千年,最终在中国西南画上句号。

  大足,地处重庆西部,是中国“石雕艺术之乡”,却因交通闭塞,大足人民过了千百年“捧着金饭碗要饭”的苦日子。

  如今,在宝顶山脚的化龙渡槽上空远眺,宽阔通畅的石刻大道在大足石刻景区脚下延伸,一条条直达区域外的快速通道让“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千年石窟大足石刻重光。

  脚下路丈量着国宝高度

  “这条路,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得到。”70岁的覃继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足区三驱镇,是大足石篆山摩崖造像的义务文保员。在陪伴大足石刻的36年4个月里,门前的路印满了覃继革的脚印。

  一只手电筒,一双胶鞋,一根趁手的拐杖,出门前,覃继革全副武装。“拄拐棍不仅是因为路陡弯道多,还因为夏天毒虫和蛇多,要用它来驱赶。”覃继革比划着回忆家门口三米五宽的泥土路。

  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覃继革一走就是大半辈子,风雨无阻。大足石刻,是覃继革的信仰,而如今,他可以更好的守护信仰。

  “看着工人在家门口铺路的时候,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短短三个月,八米宽的沥青公路就通到了家门口。”

  覃继革说的事情发生在2018年,那年,大足区正式实施交通三年计划行动,把乡村公路改造提升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四好农村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生态路、致富路、希望路。

  “囡囡,家里的路修好了,赶紧回来看下哟。”看着电话视频里孙女的脸庞,覃继革抑制不住喜悦,说着家乡的变化。

  “孩子在外边读书,不愿意回乡,现在条件好了,应该让他们回来看看,我们的石刻文化是瑰宝。”

  如今,凭借交通优势和文化底蕴,一个规划占地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在三驱镇拔地而起,成为大足区新的增长极。

  “我这一辈子干好这一件事就值了,现在路修好了,政策也好了,想让更多的外地人来看看我们的国宝大足石刻,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继续走下去。”覃继革说。

  特色旅游公路 串起多彩生活

  仲夏时节,天刚蒙蒙亮,“平桥一家春”老板徐洋就开始忙活了,“赶个早市,买点菜,今天是周末,客人多。”

  “时令果蔬哪最鲜,首选棠香公路边。人人都爱原生态,健身订购两方便。”

  菜贩们所说的棠香公路就在徐洋家门口,北靠大足石刻宝顶景区,南望北山多宝塔,位于大足石刻黄金旅游线上。

  八米五宽的沥青公路一尘不染,每个清晨和傍晚,散步的行人和叫卖的商贩络绎不绝,一派欣欣向荣。

  要知道,五年前可不是这幅光景,彼时,徐洋从五星村搬迁来到和平新村,村子没通公路,一条狭窄的泥土路,车子一过尘土四起,沿路住户窗户上蒙上厚厚的泥垢擦都擦不干净。村民进城必须翻过一座名叫“金银坳”的山坡,出行难不言而喻。

  为了让石刻瑰宝“活”起来,“十三五”期间,大足区以“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五彩田园”“四季香海”“原乡·荷花村”等乡村旅游基地为核心,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基地。

  2019年,大足区交通局结合全区全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开始着力实施二期旅游公路工程。

  总长9公里的乡间公路将和平新村、惜字阁村两村之间的数十个大小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平坦洁净的公路环绕着村庄田野,道旁,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青葱的禾苗与繁茂的豆荚玉米点缀在田间地头,串起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由梦成真,“路”出山水田园里的一幅幅好风景。

  如今,徐洋的平桥一家春,冬天卖羊肉汤锅,夏天卖烤全羊,每年能卖出2000多只本土黑山羊,“下一步还要多加几张桌子,把环境再整得好一点,让来大足的游客吃好玩好。国家政策好,只要肯干肯吃苦就有美好的生活。”夕阳霞光伴炊烟,在浓郁的烟火气中,徐洋将一盘盘香喷喷的农家菜端上桌,脸上满是笑意。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