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传说:近在眼前有“神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远琨 发布日期:2021-07-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兴县六祖惠能像。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禅宗六祖惠能是常被提及的一个名字,他既是一位祖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惠能是广东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相传,惠能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砍柴为生。一次,在金台寺听到有人诵《金刚经》而开悟,北上黄梅东山寺学佛,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偈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六祖一生及其弘法的故事在《六祖坛经》等书籍中均有记载,许多经历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演变为“六祖传说”。

  这些“六祖传说”,以惠能的传奇、圣迹、圣物为依托,有六祖弘法、民间故事传说及近现代人创作的六祖故事,主要流行于新兴县,尤以县城和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六祖镇的夏卢村、塔脚村、龙山塘村等地最为广泛;分布区域包括六祖惠能足迹所及的广大地区和省内外受六祖佛禅思想影响的地方。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六祖传说”历经千余年的流传,延续至今。5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申报的“六祖传说”入选。

  六祖传说的四大部分

  “六祖传说”由原来的文献典籍的记载,变成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历代人的口头概括、敷设、渲染和幻想虚构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新兴县的地域特色、当地人的情感诉求,使得内容更加丰富。

  六祖惠能诞生的传说。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生于今六祖镇夏卢村。据六祖弟子法海记述的《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记载,惠能出生后,有二僧造偈,以上惠下能作其名,便有了《六祖得名》的传说。

  六祖惠能学法的传说。惠能偶然间在金台寺听到诵经声,渐有所悟,则有了《金台寺闻经记》的传说。后来,惠能求佛心坚,精诚所至,雷电劈开大石,他辞别母亲前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学法,民间据此形成《别母石》传说。在东山寺期间,惠能以一偈示法偈,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禅宗六祖,这便有了《五祖东禅寺内传衣钵》的传说。在五祖的帮助下,惠能返回广东,并按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授意,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间,与猎人居住15年,以菜寄煮肉锅,有人问,则对曰“但吃边菜”,民间据此形成《但吃锅边菜》的传说。

  六祖惠能弘法的传说。相传,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听经时,惠能针对僧人关于旗幡飘动的争论,提出“仁者心动”,流传下《心动幡动》的故事。在法性寺授具足戒之后,惠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四众讲经说法。公元677年,他前往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说法,弘法30余年期间,由弟子法海作记录,形成后世禅宗的基本经典《六祖坛经》,该典籍本身就是一部六祖故事的总汇。公元683年,惠能命门人回新州故居兴建报恩寺,唐中宗赐额“国恩寺”。惠能回新州后,在国恩寺内手植荔枝树,历经1300多年,至今高数十丈,高大挺拔,这便是《六祖古荔树》传说的来源。

  六祖惠能圆寂的传说。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圆寂于国恩寺,相传他的真身藏于当地藏佛坑内,后议定“香烟飘向定去留”的方法,其真身被请往曹溪宝林寺,故有《藏佛坑》《身在宝林心在家》等传说。

  可以看出,“六祖传说”基本围绕惠能一生的关键节点展开,为了提升故事的传播性,融入了许多传奇色彩,并在民间讲述中不断积累地方信仰与民俗,终于汇聚成一则则脍炙人口的传说。

  六祖惠能的民间崇拜

  六祖惠能在地方社会中常被视为一位“灵验”的民间神祇,特别是在六祖的出生与圆寂地新兴县。惠能从禅宗祖师演变为民间神祇,经历了神灵崇拜的正统性、灵验性及文化建构的过程。在地方民众、寺庙与士绅之间,六祖惠能成为不同阶层与人群所认同的“象征符号”,成为凝聚地方认同与建构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

  其正统性的建构,与王朝国家的允许及地方官绅的支持不无关系。在惠能去世103年后,经过弟子们的努力与士大夫的支持,唐王朝正式封赐惠能为禅宗六祖大鉴禅师。此后,历唐及宋多有封赐。与此同时,六祖圆寂地新兴县国恩寺,在唐代神龙年间得到正式封赐。对于这一“正祠”的修建,明清两代的地方官员表现出极大热情。据乾隆《新兴县志》记载,明万历年至清顺治年间,地方官员及士绅重建或修建国恩寺的建筑共计11次。民众对六祖惠能的信奉,往往是基于模仿、学习官绅们对六祖所举办的仪式。这可以视为地方民众对士绅文化的一种内化过程,而它的表征,则恰恰是对六祖惠能的崇拜。

  作为禅宗祖庭之一的国恩寺,在六祖崇拜日益兴盛之时,依靠对“合法供奉”六祖像的管理,建构自身的寺院派出网络,增强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然而,被国恩寺视为其分支之一的夏卢村,在涉及供奉六祖像的合法性问题时,他们强调自身正统地位并与国恩寺及南华寺分庭抗礼。正是这种各方对“正统性”的追求,无形中强化了六祖惠能的信仰权威。

  除了正统性,民众对神祇的“灵验”认同也是六祖信仰扎根的重要基础。一位神通广大的神灵需具备“有祷必应”的“灵验”特征,否则很容易被人们所淡忘。同时,它还需要在民众处于危难的时候“显灵”,提供庇佑。六祖由佛教偶像转化成地方神祇的过程中,相传拥有许多“灵验”事迹。乾隆年间当地的祈雨仪式中,迎六祖惠能的神像到城隍庙,与城隍神并列,设“香案斋筵,僧、道各一班,讽经忏诵”。此外,在祷雨仪式中,若没有及时下雨,官员们则迎接六祖神像至岱山寺拜祷,六祖惠能兼具了地方雨神的角色。这种“祈雨”的功能一直为民间社会所传颂,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老人依然能够回忆起抬六祖像祈雨的事情。

  地方民众除了相信六祖惠能是一位“灵验”的雨神外,还认为他是一位“祛瘟除魔”的神祇。相传,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前后,新兴县西边地域暴发狼虎灾患,对地方民众造成了严重威胁。于是,民众举行法会,迎六祖神像压制,规模达上万人。在法会结束之后,虎患趋于消失,尽管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这与法会有因果关联,但地方民众可能相信,这种时间上的承继变化绝非偶然,是六祖惠能成功地驱赶了那些豺狼虎豹。可以说,每一次地方性的危机事件,都提升了六祖作为“灵验”神祇的威望。

  与佛教故事传说略为不同的是,民间社会赋予六祖惠能许多“灵验”的特质,使之成了一位护佑地方民众而且有求必应的神祇。清朝直至民国年间,地方民众在灾难危机时集体举办仪式求助六祖保佑的例子并不少见。每一次的“危机事件”,都是一个神灵显示能耐、维持地方秩序、逐步深入民心的过程。六祖的“灵验”事迹通过文献、记忆和口头传说不断在当地民间社会反复被建构,也在形式上不断趋于圆满。

  民众还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与传说,如“被调换的六祖神像”“以假乱真”“盗窃六祖神像”等,将各自供奉的六祖像攀附到国恩寺或夏卢村,意在表明自身供奉六祖像的合法性。这是“香火谱系”的一个话语策略,也隐喻了六祖崇拜的民间化过程。因此,六祖惠能成为不同时空、不同人群所认同的“象征性符号”,成为凝聚地方认同与建构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

新兴县国恩寺。

  在广东新兴县,一句很流行的民谚是:“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表达了地方民众对六祖惠能护佑一方的感激之情。这些地方记忆与民间习俗,构成了六祖惠能崇拜中最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烟火人间:六祖诞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辰和八月初三的圆寂日,为六祖惠能的“春秋二祭”“春秋二诞”,在其圆寂的国恩寺及周围地区会举行庙会纪念。相传六祖诞庙会自六祖惠能圆寂自发形成已有1200多年,根据清刘芳《新兴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当地农历八月初三的庙会活动,是六祖诞庙会最早见于史籍的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的产生是源自对六祖惠能的纪念和对其思想文化的崇拜与信仰。六祖及其《六祖坛经》蕴含的佛禅思想和哲理,具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因的一致性,如净心、和气、孝道,劝人弃恶从善、济世救人,对“智慧”“善良”“积德”“正道”的歌颂等。这些看似形而上的道德精神,被当地民众广泛内化与吸收,使得民风呈现出一种淳朴与安乐。

  明清时期两大诞期盛况空前,来寺朝拜者络绎不绝。邻近乡民在寺前搭棚舍数里,接待香客商人,形如闹市。

  上世纪80年代,国恩寺修复后,春秋二诞,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有万余人进寺,晚上停留在寺内与露宿于寺外林圃间、山门下。

国恩寺内的六祖偈语石刻。

  千百年来,庙会一直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并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传统表现。可以说,六祖庙会是新兴及至岭南地区较大型且独具特色的反映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礼佛仪式的宗教盛会和民间文化活动。庙会期间,国恩寺、六祖故居、龙潭寺等县内各大寺庵均举行佛事活动,佛事活动有诵读经文、晨拜、礼佛祭祖、供佛、祈福、焰口、超度众生、晚拜、普佛等。庙会同时还举行放生、传灯、弘法讲座、吃斋宴、品尝佛荔、圣迹瞻仰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人们从中领略六祖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祈祷众生平等,风调雨顺,生活和美,国泰民安。

  庙会期间,全县各地村民将供奉在寺院中的六祖神像请出,抬着神像到周围村寨中巡游,以祈求六祖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在国恩寺外及寺院的道路两旁,多有捏泥人、卖艺等民间艺人表演,当地人也会请来戏班娱神娱人,以示人神同乐;此外,还有挂佛灯、龙狮贺诞、抢花炮和八音吹喃贺诞等习俗,为庙会活动增添了不少色彩。

  古往今来,六祖传说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反映了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促进和谐、道德规范、教育教化、文学艺术创作等实用价值。这也正好印证了六祖惠能最广为人知的那句偈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民族报》(2021年7月13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