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馕香印”——一个跨越千里、文化交融的故事
来源: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1-08-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赛来西·阿不都拉(右一)正在向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桌旗上的哈萨克族刺绣文化。

阿卜杜麦麦提·如则麦麦提在精心制作茶馕。

 

  甘甜清香的西湖茶叶,香脆可口的新疆烤馕,当二者结为一体,香喷喷的“茶馕”就诞生了。西湖印社的“馕”印、精美的畲族香包再与之聚首,4个非遗项目共同熔铸了“茶馕香印”的文化内涵。

  从新疆到浙江,这是一个跨越千里、文化交融的当代故事;从“茶馕”到“石榴籽家园”,这是一次从点亮他人的相遇出发,用行动叙写民族情谊的生动演绎。

 

  从“馕”主题印章到“茶馕”

  文化吸引文化 茶香遇见麦香

 

  在新疆乌鲁木齐阿卜杜麦麦提·如则麦麦提的馕店,金灿灿的烤馕新鲜出炉,香气四溢。小店里,浓郁的麦香中夹杂着丝丝缕缕茶叶的清香,这香气来自巴掌大小的茶馕。

  茶馕的故事还要从一次结对认亲讲起。

  2019年初,哈萨克族监理工程师舒合拉·阿达别干,赴和田地区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这期间,她与墨玉县芒来乡阿克塔木村的维吾尔族村民阿卜杜麦麦提结为亲戚。

  结亲的日子里,舒合拉与亲戚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给他们讲解惠民政策,帮助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处中,她了解到阿卜杜麦麦提夫妇继承了父辈打馕的技艺,有开一家馕店的梦想。为了让阿卜杜麦麦提夫妇用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舒合拉决定自筹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租赁门店等有关费用。

  经过一番努力,2019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一家小小的爱心馕店开业了。同月,舒合拉的二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赛来西·阿不都拉正好回乌鲁木齐探亲,见证了爱心馕店的诞生。

  “用爱心精准扶贫,用双手励志人生;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像玫瑰馕一样留香……”馕店开业当天,深受感动的赛来西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讲述馕店的故事。

  3000多公里外,彼时的杭州西湖印社社长沈立新正忙于制作56个民族主题印章,这是他的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定制的作品。成日埋首于研究民族文化,沈立新偶然看到赛来西的这条朋友圈,眼前一亮,当下提出要赠送一枚印章给馕店。为表感谢,阿卜杜麦麦提将馕店的第一筐馕,寄往沈立新家中。数日后,由沈立新设计、制作的“馕”主题印章从杭州如约而至,成为汇入馕店的一股力量。

  馕、印的交换,情意绵绵,也开启了一场爱的接力。回到杭州后,赛来西将爱心馕店的故事分享给杭州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华芳,她大受触动。为了鼓励阿卜杜麦麦提用心经营馕店,她为其特制了“工匠精神”牌匾,并寄到馕店。“大家无私帮助夫妻俩创业、实现梦想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希望和他们共勉‘工匠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技艺。”鲁华芳告诉记者。

  鲁华芳的心意不止于此。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开始思考如何让杭州名茶九曲红梅与新疆馕有机结合,助力馕店生产、经营。在多次实验后,阿卜杜麦麦提创新将茶粉加入制馕原料中,并添加新疆特色馅料,制成多款口味的烤馕,“茶馕”就此诞生。

  “创新不易,茶叶选择、调配比例、成品规格等,每一项都会影响馕的口感,所以我们不断尝试和调整。每次我都会精选茶叶,研磨成粉后再寄往馕店,在原料上严格把关。”鲁华芳说。

  最终,来自杭州的爱心行动,给不到10平方米的馕店注入了文化力量。茶馕一经上架,就获得乌鲁木齐市民的喜爱,馕店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此后,杭州桐庐县莪山畲族乡的绣娘又将她们的爱心缝制成香包,作为产品包装,真正实现了茶、馕、印、包4种文化的融合,“茶馕香印”由此走进人们的视线。

  作为发起故事的起点,舒合拉意味深长地说,“爱心给人力量,文化让人自信。在这场爱心接力中,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是见证者,每个付出者也都是收获者。”

  2019年12月,阿卜杜麦麦提和妻子专门给杭州帮助过他们的朋友寄去10箱茶馕和一张照片。照片上,他们身穿印有“工匠”字样的工作服,正在认真打馕,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

  “阿卜杜麦麦提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眼神更坚定,笑容更灿烂,这就是文化对一个人的改变。”赛来西不禁感慨。

 

  从“茶馕香印”到“石榴籽家园”

  情怀落地生根   情谊深入人心

 

  一个小小的茶馕,蕴含4种跨地域的非遗文化,不仅让文化交融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更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演绎。在浙江杭州,“茶馕香印”的故事在不断被续写,而它发光发热的方式还有另一个名字——“转塘·石榴籽家园”。

  “转塘·石榴籽家园”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村,从外观上,这是幢看似不起眼的灰色小楼,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小楼三层分别以“茶香”“书香”“民族乡”为主题,是“转塘·石榴籽家园”的阵地。

  “因为有了‘茶馕香印’的故事,才诞生了‘石榴籽家园’,我们想让文化交流的力量影响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鲁华芳也因此有一个新身份——“转塘·石榴籽家园”公益团队队长,她认为这是一个带有荣誉和责任的身份。

  7月下旬,“石榴籽家园”热闹非凡,暑期石榴籽少儿公益绘画兴趣班正在这里开课。在“石榴籽家园”三楼的陈列厅,民族服饰、畲族彩带、哈萨克族毡绣、维吾尔族刺绣……民族特色浓郁的物品让小学员目不暇接。

  在一方茶桌上,长逾3米的桌旗尤其惹眼。桌旗上的纹样由伊犁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刺绣完成,中央是栩栩如生的梅花纹样,寓意“九曲红梅”。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大家通过有趣的故事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再以石榴为对象,进行奇思妙想的创作。

  “转塘·石榴籽家园”总顾问如今也成为赛来西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她告诉记者,“‘茶馕香印’是一个起点,它将通过‘石榴籽家园’,以更丰富的形式伴随着我们。我们也希望更多青少年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身边人、身边事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蕴。”

  如今,在“转塘·石榴籽家园”的带动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相继成立“石榴籽驿站”,并有百余位各族学生加入石榴籽“杭城美”服务队,积极开展“用石榴籽的语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主题公益系列活动。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王喜盖是来自贵州的苗族女孩,从大一加入“石榴籽家园”、成为一名志愿者开始,在异乡求学的她找到了家的感觉。在“石榴籽家园”,王喜盖钟情于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不禁想起家乡的苗绣。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喜爱苗绣。”了解女儿的想法后,没几天,王喜盖的妈妈就寄来一件手工刺绣的苗绣女装。这是王喜盖妈妈的嫁衣,一直压在箱底,本来想在王喜盖出嫁时送给女儿。“我穿这件衣服参加过很多次‘石榴籽家园’的活动,那时候,我会觉得妈妈的这件嫁衣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代表了我们苗族文化。”王喜盖说。

  在“转塘·石榴籽家园”,“用石榴籽的语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上演。他们是兴趣班的小学员,是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但他们都知道“茶馕香印”,那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本文图片均由赛来西·阿不都拉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