毬路纹:圆圆相交 福泽绵延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晓瑜 发布日期:2025-05-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除了淋漓尽致展现大唐诗坛上的闪耀群星,对人物服饰纹样的细节处理也颇为考究,展现出中国传统纹饰之美。电影中,中年高适穿着一件毬路纹圆领袍,凸显人物文武兼修的气质。而将故事背景同样设定在唐代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中,主角张小敬也曾穿着装饰有毬路纹的锦袍。

  毬路纹,这种在我国流行了上千年的纹样,在历史变迁中演化出多种样式,且一直沿袭至今。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穿着毬路纹圆领袍。

明代带有毬路纹的柿红盘绦朵花宋锦。

  毬路纹是一种什么样的纹样

  毬路纹也称球路纹、毬露纹,其实并非一种固定的纹样名称,而是一类纹样结构的统称:通常以一个圆形为基础,将圆分成若干等份,通常以簇四或簇六的骨架铺张开来,形成四方连续纹样,且中间常会填充其他纹样进行装饰。

  毬路纹这种以圆为基本元素,圆圆相切相交、中填花纹、无限循环的纹样在宋代得以广泛应用。或作主题,亦可作底纹,其上再缀以团窠纹样,形成花团锦簇的效果。宋代李诫等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毬路纹的各种结构及名称,较为明确地对毬路纹的图样及其变体进行了区分,且配以插图说明。如只构一单独圆形称为“盘毬纹”,四圆相交称为“簇四毬纹”,六圆相交称为“簇六毬纹”;圆形中间装饰花卉纹则称为“簇花毬纹”,装饰雪花则称为“簇六雪华”,只有四圆相交,面中为方眼者,称之为“连钱纹”。

  作为我国一种传统图案纹样,毬路纹起源于联珠纹和团花图案,并在隋唐时期因丝绸之路的空前发展,受到西亚波斯萨珊装饰艺术的影响演变而来。部分学者认为毬路纹最早发源于西亚、北非以及中亚地区。

  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了公元5至6世纪的缀金珠绣绮残片,残片由两片织物拼接而成,一片为红色菱纹绮,另一片为褐色绢。绮上缀圆形金珠,圆圈正中缀多颗小金珠,内部缝隙用黄色丝线以锁绣法绣出四枝忍冬叶纹,再沿忍冬叶纹路将细线穿好的珍珠盘钉上,在大圆圈之间的菱形空隙中填瓣花纹,共同组合成四方连续的毬路纹。

  从现存实物及文献记载可知,我国古代纺织服饰对毬路纹的设计运用织造、夹缬、刺绣、手绘、拼布等多种工艺技法,且经常与其他动植物纹样进行组合创新。毬路纹不仅形态优美,还有着“连环不断、福泽绵延”的吉祥寓意,在发展流行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与我国古代社会习俗、设计美学、审美诉求的变迁紧密相连。

  

《捣练图》中的贵族女子穿着毬路纹服饰。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镂空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毬路纹的发展与演变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包容,联珠纹、对兽纹等多种西域纹样广为流行,毬路纹也迎来发展时期。

  在唐代工笔重设色画《捣练图》中,贵族女子的裙子、帔帛上都布满了毬路纹。唐代受到波斯萨珊装饰艺术的影响,毬路纹圆圈内出现对兽纹样,中原地区的毬路纹开始了本土化倾向。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镂空飞鸿毬路纹银笼子,通体以毬路纹为底镂空,盖面与笼体腹壁均錾鸿雁,纹饰瑰丽,极富情趣,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宋代统治者推行“抑武崇文”的政策,促使士大夫文化和世俗文化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纺织服饰纹样的审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从唐代的富丽繁华转向含蓄内敛、清雅朴素。毬路纹因其优美洗练的几何造型特点,被广泛吸纳和推广运用,其中尤以宋锦对这一纹样的采用为最。

  现存的毬路纹宋锦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灵鹫毬路纹锦袍出土于新疆阿拉尔古墓。锦袍上面的毬路纹圆圈中央装饰有相背展翅的对鸟纹,间饰花树,鸟的翅膀和尾羽部分还装饰有连钱纹、联珠纹、柿蒂纹、龟背纹等纹饰,生动巧妙,织工精细,与唐代流行的毬路纹一脉相承。宋代毬路纹锦还常被用于书画装裱,周密的《齐东野语》中就提到“御府临书六朝羲、献,唐人法帖并杂诗赋等,用毡(毬)路锦”。

  辽代,毬路纹被作为主纹大面积运用,尤其被用于上层贵族阶级服饰。辽耶律羽之墓出土了毬路孔雀四鸟纹绫,以簇六雪华毬路为底纹,上饰团窠云鹤纹。另一件为毬路奔鹿飞鹰宝花绫,簇四骨架,四圆切割而成的空间中,分别填入十字花、奔鹿与飞鹰,十分华丽。

  毬路纹在元代《蜀锦谱》和《南村辍耕录》中亦有记载,常为装裱用锦。在元代染织纹样设计中,毬路纹也被广泛运用,统治者对有毬路纹装饰的器物颇为热衷,特意请中亚织工专门制作纺织品。

  明清时期,毬路纹与其他纹样结合,寓意福寿绵延。明代,毬路纹主要在仿宋织锦中作为基础骨架被运用,与多种吉祥纹样组合搭配。清代时,毬路纹常与当时流行的如意云头纹进行组合。

  历史上,毬路纹这一几何纹饰,随着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商贸交往与文化交流广为传播。历经魏晋隋唐时期的吸纳融合与宋辽元明时期的传承创新,毬路纹不仅被赋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吉祥寓意,更演化出不同形态和风格,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服饰及其他用品中。

  纵观毬路纹的传播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中外文化、不同地域文化艺术之间内在的联系,更能看到中华民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积极接纳各种装饰文化,并用强大的创新改造能力,使其得到新的发展和运用。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