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偶像?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陈俊达 发布日期:2025-05-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岳飞画像。资料图片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冬,叶尔羌城外雪窖冰天,黑水营里的清朝将士已被围困数月,几至粮草断绝、弹药将尽。与营外的肃杀不同,大营中,随军艺人在给围坐的士兵说书,说书的故事内容是岳飞保家卫国的事迹。先祖为女真人的满族清军怎么会爱听岳飞的故事呢?其实,不仅清军崇拜岳飞,就连清朝皇帝也将岳飞放在极高的位置。

  纵观岳飞评价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岳飞的推崇,这既是对其忠义精神的认同,也包含着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秩序的现实考量。政府褒扬,加之史家评价、文学宣传、民间尊崇,岳飞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偶像,进而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平反昭雪到立庙祭祀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2年),名将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中。岳飞去世20年后(1162年),继位的宋孝宗宣布为岳飞平反,平反的诏书是官方首次对岳飞的正面定调:“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诏书不仅肯定了岳飞的军事才能,还表彰其爱民作风,并借太上皇赵构之口表达对这位忠臣的怀念。

  又8年后(1170年),宋孝宗应鄂州士民之请,为岳飞立忠烈庙。宋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定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岳飞谥号为“忠武”;景定二年(1261年),又增谥为“忠文王”。

  元朝建立后,岳飞的政治地位比在宋朝又有提高。至正九年(1349年),元顺帝下诏在岳飞原有谥号“武穆”前加“保义”二字以示尊重。同时,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朝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吏,皆将岳飞视作忠义之士加以推崇。

  入明之后,岳飞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朱元璋将岳飞誉为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并下令使岳飞配享太庙。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封岳飞为“宋少保鄂国武穆王”,规定每岁岳飞忌日为腊月二十九,并派遣官员致祭杭州岳王庙。此举标志着岳飞从民间崇拜升格为国家祭祀符号。明宣宗朱瞻基则对岳飞作出全面界定,诗曰:“南宋推四将,岳飞为第一。”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帝都曾重修杭州岳王庙和岳飞墓。康熙六十年(1721年),将岳飞从祀历代帝王庙。乾隆曾撰写《岳武穆论》,对岳飞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亲往汤阴岳飞庙祭奠。乾隆对岳飞的推崇,既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也蕴含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考量。

  

历代史书中的岳飞

  岳飞蒙冤被害后,由于秦桧把持朝政,监修国史,有关岳飞的史籍遭篡改,将岳飞塑造为“指斥乘舆”的“跋扈武将”形象,严重影响了后人对岳飞真实形象的了解。那么,后世是如何了解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和精神的呢?

  其实,当时的史官并未皆屈从于秦桧一党,如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便记载岳家军“行军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正是在这些史家的努力下,岳飞后代岳霖、岳珂在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完成《鄂王行实编年》,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得以在史书中呈现。

  岳飞得到平反后,世人开始了解他的真实形象。《金佗稡编》记载: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称赞岳飞的带兵能力是韩世忠等名将所无法企及的。杨万里、赵汝愚等名臣宗室也将岳飞、韩世忠并举为名将。

  即便在金朝,金章宗也称赞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这种来自对手的认可,充分凸显了岳飞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宋代以降,史书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对于岳飞的完整的史学评价体系。

  元代,右丞相脱脱领衔修撰的《宋史》,高度赞扬了岳飞文武双全、仁义与智谋兼具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对岳飞被害表示极大的惋惜。这种跨民族的历史认同十分难得。

  明清两代,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形象,成为史书中的一致性评价。《明太祖实录》记载:“帝观《宋史》至岳飞事,慨然叹曰:‘纯臣不可得也!’”

  乾隆皇帝在对史书《通鉴辑览》的批注中,评价岳飞“锐意恢复,假使竟其设施,未必无成”。乾隆时期,四库馆臣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更将史可法等明末忠臣比附岳飞,构建起跨朝代的忠义谱系。

杭州岳王庙岳母刺字雕像。孔陈焱摄

杭州岳王庙寄托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缅怀。新华社发

  文学作品传颂的“岳武穆”

  从宋元至明清,诗词、戏曲中对于岳飞的评价皆为歌颂忠良、抨击奸邪。关于岳飞的文学评价,从宋元时期歌颂之忠勇,上升为明清时期各民族共同崇尚的精神符号,其演进轨迹也折射出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

  据《宋元明清咏岳飞广辑》统计,南宋至清代的咏岳诗作多达2500余首。其中宋元时期作品以“忠烈”为基调,构建起“精忠报国——奸佞构陷——千古奇冤”的叙事范式。

  入元以后,咏岳诗在继承宋人悲凉基调的同时,已开始突破君臣伦理框架,展现出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层思考。诗人张宪在《岳鄂王歌》中甚至设想岳飞在收到班师诏书时辞不受命,先直捣黄龙,再拜表请罪,表达出收复中原的豪情与壮志。

  明代,咏岳诗篇标志着岳飞形象从“赵宋忠臣”到“华夏英烈”的质变。于谦在《岳忠武王祠》中以对比手法斥责奸臣议和,末句“不见将军奏凯歌”痛惜岳飞壮志未酬。高启的《吊岳王墓》以“大树不向北”喻岳飞气节,“上方请剑”“高庙藏弓”典故暗讽君主昏聩,末句借南宋皇陵湮没反衬岳飞精神长存。

  以诗作对岳飞表达敬意与凭吊的方式,在清朝达到顶峰,仅乾隆皇帝一人便连作九首咏岳诗。他在《岳武穆墓》中写道:

  读史常思忠孝诚,

  重瞻宰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恨,

  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

  石门古月镇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

  想对馀杭气未平。

  此诗前半部分赞扬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后半部分指责宋高宗君臣苟且偏安。

  清代近1500首咏岳诗中,少数民族诗人作品占比达17%。比如,蒙古族人法式善就曾写下“红罗帜上岳字标,精忠之气砚宁销”的诗句。这些诗句充分显示,岳飞已然成为各民族共同尊奉的对象。

  从宋元至明清,以岳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词,那就是“精忠”。然而考诸史籍,岳飞背刺为“尽忠报国”,而“精忠”实为宋高宗赐旗之语。

  在明代以前,“精忠”与“尽忠”二者并行不悖,各有其专属含义。“尽忠”体现岳飞的理想抱负,是岳飞自身的价值目标;“精忠”是外部世界对岳飞价值的肯定,更易转化为超越朝代更迭的文化符号。

  明代以降,“精忠”逐渐取代“尽忠”,成为主流表述。从杂剧《精忠旗》到小说《说岳全传》,文学作品反复强化“精忠”意象,最终使之升华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

  在民间由人向神的转变

  当年,岳飞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天下闻者无不垂涕”。这种集体悲痛催生了早期的民间纪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民众的哀悼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绘像立祀”构建起新的记忆场域。百姓不仅自发在家中开展纪念岳飞的活动,还通过立庙奉祀的形式传承岳飞精神。

  据《湖北转运司立庙牒》记载,岳飞去世后,邦人十有八九都为他画像祭祀。类似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民间已将岳飞由一代名将逐渐转化为守护神加以供奉。这种民间的自发纪念在宋元以后演变为制度化的信仰体系。在岳飞长期驻节的鄂州、死难的杭州和出生地汤阴,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岳飞庙,民众在此纪念和缅怀岳飞。

  宋理宗将岳飞立为土地神,明王朝先后加封岳飞“靖魔大帝”等道教化封号,清代在杭州岳王庙设关岳并祀殿,台湾鹿港有奉岳飞为主神的敕建庙宇……这些都体现了民间信仰中岳飞由人向神的转变。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面对外国列强入侵时,各族儿女在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影响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使岳飞精神更加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永恒价值。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