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泉州街景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最近火了。7月25日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泉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由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泉州古称温陵,而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因其形如鲤鱼被唤为“鲤城”。
夜色下的西街
“打卡”网红地西街,感受人声鼎沸的混搭烟火气
8月的一个黄昏,我们到达泉州,下榻西街边小巷里客栈。随着天色渐渐变蓝,西街上灯火越来越明亮,人影也越来越密集。在咖啡馆点一杯冷饮闲坐露台上,抬眼望,是伫立了千年的东西塔;低头看,各种欢声笑语人面桃花。这样的夜色,令我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
西街是泉州最热闹的街道,饭店小吃鳞次栉比,即便不是周末,也是走几步就遇到排队的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街周边的巷子,虽然也藏着不少酒吧、客栈,却清静、沉稳、朴素,有些老房子的堂屋摆着简单货架,销售各种小吃、杂货、土特产。突然有些恍惚,上一次看到这样的店铺好像还是少年时代。
通常游客涉足的西街,局限于钟楼到开元寺一段。其实过了开元寺隔着新华北路,还有一大段西街,那里是居民区、菜市场、酒吧、大排档、小吃店、教堂、庙宇、发廊、杂货店的混搭。那天夜里11点之后,我们来到这段西街,大半夜的街头享乐与忙碌并存,深更半夜人声鼎沸、食客满堂,一家不起眼的扁食店门后也坐满了人。走在这样的深夜、这样的街巷,一种踏实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伫立了千年的东西塔
“半城烟火半城仙”,佛寺、教堂、关公庙、清真寺、孔庙、道观和谐共处
泉州最常见的描述是“半城烟火半城仙”,因为千年前的泉州云集了世界各地的客商,他们不仅带来千奇百怪的物产,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习俗。泉州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一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不同宗教信仰都在这座城里落地生根,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直至今日,你依然可以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与各种教堂、庙宇、清真寺不期而遇,而泉州人也依然保持着“敬天地畏鬼神”的习惯,将日常生活的愿望求助于神明。
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与烟火气十足的西街仅一墙之隔,却俨然两个世界。院内浓荫匝地、古迹众多,幽静而庄重。开元寺每天早上六点半开门,不收门票,是纯粹的敬拜场所。寺内现存大殿为民国建筑,石柱上那副对联是弘一法师所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1300多年来,开元寺在不断重修扩建中也融入了其他宗教艺术。大殿的斗拱上雕有24尊飞天乐伎,她们手持不同乐器,衣袂飘飘、翩然若飞,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精致优美令人叫绝。
涂门街上的关岳庙,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地方。庙就在街边,没有围墙也不要门票,来来去去烧香跪拜的人络绎不绝,这也是关公的六大祖庙之一。关岳庙建筑有着浓重闽南特色,屋脊上的剪瓷雕龙大红大绿喜庆得很。
关岳庙的邻居是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最古老寺院之一。大殿如今已成废墟,残垣断壁间芳草萋萋,但墙上的阿拉伯语经文依然清晰可见。
出了清静寺再往西走几步,便到了孔夫子的文庙,参观也是免费的。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代,北宋时移建孔庙于此,历代都有修缮扩建,其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于一体,是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
出了文庙往西步行不足十分钟,就来到了花巷天主堂。这座泉州市区唯一的天主教堂是座粉红色哥特式建筑,修建于1926年,其明媚秀丽的外观吸引了不少女性前来拍照打卡。
据说全世界有30余种宗教都在泉州留下过它们的痕迹,而保留到现在的完整遗迹中,最神秘的当属草庵寺,它也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存。草庵寺坐落在泉州晋江一处僻静的半山上,寺中有尊元代摩尼佛造像,是全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主石刻造像。弘一法师李叔同当年曾在草庵寺养病,写下了《重兴草庵碑记》,并撰书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草庵寺显示了古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以及商贸活动带来的多元文化的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到草庵寺考察,认为摩尼光佛像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中的最大成就。
泉州作为与大海打交道的城市,海神的地位自然很高。闽粤台沿海渔民一直都崇拜妈祖,其实在妈祖之前,泉州还曾把道教真武大帝作为海神。真武庙位于晋江入海口的石头山上,人称南武当。当年这里码头密集,航运繁忙,真武庙还是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
“老子天下第一”石像仙气十足,古桥古村老街老巷细品时光
海拔不足500米的清源山能成为泉州唯一的5A景区,也是因为其古迹众多,号称有36洞天、18胜景。由整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宋代老君像,是国内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有着“老子天下第一”的美誉。老君像周边原建有道观后被焚毁,唯有老君像历经风雨,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更觉仙气十足,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洛阳桥
台湾诗人余光中写过一首《洛阳桥》:“刺桐花开了多少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过了泉州湾……”洛阳桥又名安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当年中原客家因战乱迁徙至此,觉得山水有几分神似洛阳故园,乡愁泛起便以此命名此江。
闽南多侨乡,也造就了许多风格独特的传统村落。梧林村是我见过建筑风格最丰富的村子。这里不仅有众多雕梁画栋、脊角飞翘的闽南红砖大厝,还有大量20世纪早期由华侨们为故土亲人修建的番客楼,古厝洋楼相映成趣,共同编织出一份乡情与乡愁。而村中最辉煌华美的几座大楼均未完工,皆因当时华侨们把盖楼资金都捐赠给抗战了,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穿着鲜艳的客家阿婆
当然,泉州老城区里也保留了很多古巷,我们想去哪里就走街串巷慢慢逛过去,巷子里都藏着很多惊喜。在这里,有无数个时刻你会感受到,安居一隅、与炊烟相伴的小城生活,让泉州人安逸、平和、不慌不躁,老时光就在泉州人的日子里。
其实,无论是走街串巷闲逛晃荡,还是制定计划直奔目的地,都能体会到风情不一的泉州。找个时间去会一会泉州吧,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深远的乐趣,也许就藏在这个城市慢与不变的画面里。这就是泉州,静静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