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的人文结构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四龙 发布日期:2022-05-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宗教包括三大领域:中国传统宗教(以礼教和方术为主)、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民间宗教信仰。

  “人文宗教”揭示了中国宗教的人文结构

  强调修身立德、追求自我超越、重视伦理秩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中国传统宗教有其独特的宇宙论基础,不仅有传统宗法性宗教,也有多样化的方术系统。这一方术系统与儒家祭礼一样弥漫于民间社会,并被整合到复杂的道教信仰里。“人文宗教”揭示了中国宗教的人文结构,“文神关系”优先于“人神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3点:

  礼教高于宗教,社会秩序高于宗教伦理。荀子所说的“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显现了儒家社会在宗教治理上的复杂性:人神关系是分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部要素,而中国传统宗教的存在前提则是文神关系。以儒家礼教为主导的文化系统(文)与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神)之间的平衡,是综合理解中国宗教观的社会背景。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精神。

  相对于宗教在西方社会占主流地位,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属于温和的无神论,朝廷对宗教治理的兴趣远高于对宗教本身的认识。统治者对神灵的真实性通常不置可否,并对允许百姓供奉的神灵划定范围。祀典的范围,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神关系的特点。

  中国传统宗教生活,内容上稳定而连续,重视崇德报功;组织上松散而有序,重视人伦日用。以祭天祀祖为核心形成本土的信仰体系,并与术数、方技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集宇宙论、技术传统、教育和道德实践于一体的系统的中国传统宗教。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实现了祭祀从巫术向礼教的转变,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体系和教育方法。宗法性的祭祀,横贯官方宗教与民间宗教信仰,其报本返始的人文精神,有别于以神为本的宗教生活,成为中国宗教的基本底色。

  在作为礼教的祭祀里,天神、地示、人鬼全都有功于民,既没有绝对的至上神,也没有人与神之间的绝对鸿沟。这套信仰体系弥散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松散而有序,重视人伦日用。中国社会存在多元宗教,并没有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宗教。大多数人混合多种信仰,认可多元的教义思想和神灵谱系,普遍相信人神之间的感应,追求以人为本的灵验实用。

  文化影响宗教,中国文化重视人文教育,中国宗教强调修身立德。强调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注重现实生活,这是人文主义的基本表现。中国传统宗教的信徒普遍认为,个人修行比他们宣称的信仰更重要。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也以吸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为标志。以儒家的伦理思想调整外来宗教的宗教伦理,并以中国传统的感应方式构建外来宗教的修行体验。人文精神成为融化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隔阂的思想资源,而外来宗教的神秘性甚至成为促进个人修行的新元素,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面对文化背景和信众群体的变化,外来宗教主动认同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并在组织制度、教义思想等方面有所转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宗派。譬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转变,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传统宗教的内涵,也在吸收外来宗教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改变。

  “人文宗教”作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中国传统宗教有两个显著的基本特征:人文立本,感应为体。一方面,人文主义是基本的宗教伦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感应,属于神秘而自然的直观体验。

  人文宗教,可以避免一神教的排他性,在功能上实现多元宗教的共生并存,具有鲜明的教化功能,道德实践被认为是宗教立足于社会的首要条件。作为世界宗教的一种基本类型,“人文宗教”具有下列3个层次的内涵:

  服务现实人生。这是东西方宗教共有的教化功能,宗教对信徒有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也是当初日本学者以“宗教”翻译“religion”的重要原因。人文宗教富有人文精神,重视在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境界,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与西方宗教刻意区分神圣与世俗有所不同。

  强调修身实践。个人主动的修行远比信仰重要,追求灵验,主张人性与神性的平等。这与西方宗教里人神界限不可逾越很不相同。譬如,基督教强调上帝对世人的救赎,而在道教中,俗人通过修行,达到逍遥的境界而成为真人,人与仙并没有必然的界限;佛教认为,所有学佛的信众亦有可能最终达到佛的境界。

  尊重神秘体验。西方宗教强调神创造万物,造物主是唯一的、至上的,强调以神为信仰对象,现实生活受到这种神灵的主宰与支配。但在中国,并不相信有这样的神灵,重要的不是对神灵的信仰,而是与神灵的交流,凭借自己的虔诚与修行,获得神灵的保佑。这种以“感应”为独特体验的人文宗教,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文化宗教”、中国哲学家唐君毅所说的“人文宗教”有所区别。

  在未来社会,宗教世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生命和宇宙的神秘现象仍将存在,并有可能以宗教的方式影响人类。“人文宗教”的理念鼓励不同宗教在根本思想上彼此会通,而在现实功能上相互合作。

《中国民族报》(2022年5月10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