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见证家乡的沧桑巨变丨我们的新时代·我们的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 唐雅莉 发布日期:2022-08-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按板镇文牍村,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长期以来,滇南巍峨群山环抱着这个小小的村庄,也阻碍了她发展前行的脚步。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干部群众聚成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衣——从“打补丁”到穿新衣。

  小时候,我和外婆住在一起。每天,外婆都会到后山放牛。

  惠风和煦、青草茵茵,牛在小山坡上吃草,外婆拿着针线缝补衣服的场景,至今还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人们总是不舍得把钱花在添置新衣上,穿打补丁的衣服在小村庄里也算不得新鲜事。

  这些年,随着产业扶持和政府各项资金的投入,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服饰一直是时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如今,外婆不用再缝补旧衣,在网购平台或者小镇集市便能购买新衣,大街上服装店也渐渐多了起来,各种新潮服装琳琅满目。

  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好”。

  云贵高原大山上的农田极为分散,广种薄收。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无法实施,只能靠农民们肩挑背驮。

  外婆常常对我说,要珍惜食物,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从小衣食无缺的我,常常不以为然,后来我才得知,外婆小时候常常挨饿,生活在“有上顿没下顿”的担忧之中。

  即使在母亲出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口吃肉”也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如今镇上有专业的兽医,还有定期举办的知识讲座,村民们养殖家畜的技术有所提高。“顿顿吃肉”已是不足为奇之事。

  除了养殖业,国家对种植业的帮扶也让村民们受益匪浅。每逢假期回到家乡,吃完农家宴后在山头采摘几颗新鲜的橘子,还可以驱车前往草莓种植地采摘草莓。山地特色产业的星星之火唤醒了这片沉寂而又倔强的土地,为家乡迈向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住——从土坯房到青砖房。

  时代的发展,房子是最好的见证之一。

  我一直记得搬进明亮宽敞的砖瓦房那天,外婆脸上的笑容。

  几年前,外婆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被推倒了,6个月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房子。

  土坯房建造简单、造价便宜,但安全性低,实用性差。土块容易被雨水浸湿,几场大雨一来,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泥巴。此外,土坯房采光差,即使是在白天,屋子里也是漆黑一片。

  后来,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改变了这一现状,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房。

  岁月的沉淀,家园的变迁,记录着一代代云南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也见证着这个伟大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从泥泞土路到柏油公路。

  云南地处季风区,降水充沛,喀斯特地貌广布,土质疏松,常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从山上流下来的土堆积在路两旁,等太阳一出来,就“变身”飞尘。

  此前,去外婆家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很不方便。前几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干部们争取上级支持,将这条土路换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民们喜滋滋地称它为“致富路”“幸福路”。如今,平整通畅的道路不仅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也为家乡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十年来,我见证了家乡太多的改变。它们蕴含在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小事中,体现在村民们热情的笑脸上。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要传承父辈精神,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为家乡增光添彩。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