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 悟道而返——评北乔散文集《远道而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彦 发布日期:2022-1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北乔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远道而来”,看这书名,便觉此行不轻松。再品封面的画,一条山路蜿蜒而上,通向远处的雪峰,路旁立着几头牦牛。翻开书,得知远行的目的地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更觉道阻且艰。阅读中,眼前的每一页,都幻化成甘南的山梁,一道又一道;又像曲曲折折的河流,一弯又一弯。甘南的千山万水,被北乔用深情和心血一页页写入书卷,而这方山水,也安放着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思考,投射着返归生命本真的光芒。

  《远道而来》以散文的笔调,记录了一场特殊境遇下的悟道之旅。正如北乔所说,一切始料未及。从接到扶贫挂职的通知到从北京出发前往甘南州临潭县,不到半个月时间。然而,在经历3年的挂职时光后,北乔真正体会到,扶贫的日子里,艰苦很多,付出很多,但收获更多,临潭也从一个陌生之地渐渐变得熟稔,真切地融入他的生活、创作乃至生命之中。由此,“远道而来”的“道”,不再只是脚下大地上的道,还是哲学意义上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文之道、审美之道。这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的“道”,在他走访临潭县16个乡镇140个村的脚步中,在他450多天570余次下乡入户的路上,在他与农民一起劳作和坐在板凳上拉家常的田间地头……道,一直存在,可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北乔以山水明道,让久居城市的我们开卷以悟。《远道而来》开篇便是《山,就在那里》《水之册页》。初上高原,连绵远山如同“巨大的沉默”,立于大地之上,冷峻而荒凉,“我的心里像被揳进一个钉子”,北乔写的是山,也是扶贫路上的难;而当他真正俯下身、贴近山时,才感觉到其实是山一直在托举着自己完成登高的梦想,心中多了一份敬畏,而“山的善意,在这一刻显现出来”。随着3年的一次次走近、深入,北乔的心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看到赤壁幽谷满壁的沟痕时,感觉“就像我爷爷额前的皱纹”“每当我在山之巅瞭望一座座山峰,我的眼前会是一座座村庄,就像我在异乡想象生我养我的村庄”。因为离得近了,临潭的山水不再只是无情之物,而是变得温婉多情。水乡出生的北乔看到冶力关的水,亦感觉是故乡的水,“这里的人们,也是我的父老乡亲”,他们朴实、仁厚,或细腻、或粗犷、或不可描述,他们就像是“站起来的河”,承载着临潭所有的美好。在时光和情感的酝酿发酵中,临潭的山水一步步由远及近,于是,山与水、南与北、城与乡巧妙融合在笔端、在心田,让北乔放下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以最舒展的心情把自己完全交给临潭,交给这片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以及掩不住野性的风。

  山水本是相通的,人心亦是如此。北乔本是江苏人,当他沉静下来,全身心观察、体味、追溯临潭的历史文化时,竟在异乡意外寻见了故土的踪迹——原来,这里的汉族人多半是明朝初期从江淮迁徙而来,风俗习惯、穿着打扮、院落建筑和日常言语间,仍保留着古老的江淮风,因此也有“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之说。穿行在古老的村落,抚摸残破却坚挺的土墙,聆听此起彼伏的洮州花儿,一切仿若一帧帧生动的民俗画卷,瞬间带他抵达历史、抵达故乡。于是,临潭不再是他乡,而是作者故乡的一部分。这一刻,江苏、北京和甘南,海滨、平原、高原的距离感,转变为自然、历史、文化的亲近感,历史和现实、异乡和故土、他者和自我从容地贯通起来,这也驱使北乔更自觉地发现临潭的美好,内心始终充盈着温暖、感动和敬意。

  人心通了,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便豁然明晰。在临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口号。临潭人把茶称为“叶子”,随意中有着自然的亲切,大家坐在一起,各人喝着不同的茶,但气氛融洽。散文集中《日常生活修辞》一文特别勾画了一个小男孩坐在一棵树下,和自家的狗分食肉的场景,和谐自然亦充满童趣。来自四面八方、风俗各异的人们,在这里又是如何共处的呢?临潭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汇,人们将洮州花儿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花儿”。当地人说话也和唱花儿一样,有小桥流水的气韵,也有翻山爬坡的耐心,还有在草原上漫步的逍遥。而临潭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万人拔河,更集中体现了人们心灵契合之力。这项活动历经600年风雨,在临潭一直流传下来,其间,各种文化相生相长,就像人们手中紧握的绳子,彼此缠绕,合为一体,展示着齐心协力的能量、祈福纳祥的心愿,也向我们昭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道理。

  立足现实坐标,体悟自然之道,回望历史长河,梳理文化脉络,作家北乔用真情实感作为底色,以纵横捭阖的大散文笔法,用丰富包容的文化气度,以哲理与诗意齐飞的审美表达,将临潭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融于一册,完成了与自然、与时空、与生命的深度对话,可谓“远道而来,悟道而返”。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