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林
来源:中国民族报 莫独 发布日期:2022-12-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刺竹林不是一片竹林,而是一座有着36户人家的苗族聚居传统村落,村庄就建在云南屏边县境内大围山边缘凸出的一道山梁上。

  一幢幢白墙灰顶的房屋,被树木或密或疏地簇拥着,在坡地上随轻缓而下的山势清晰地排列着,像大自然无意间散落在那里的棋子。旷野上,阳光明媚,青翠欲滴的绿意包裹着小小的苗家山寨。

  村里的地间,玉米苗高高低低,在一户户人家的房前屋后生长着,用自己的身影昭示着季节的脚步和乡野生活的节奏。其间,零散的桃树上,碧绿而浓密的叶片间,或全露或半隐地展现着半大的青桃,有的已呈现半边暗红,有的还带着一层薄薄的灰白绒毛。三三两两的小鸟,随清风一起飞来飞去……

  我们一行人来到村活动室前,见两列女子人手一把芦笙,长长地排列在村道两边。她们身着苗家传统服饰,见大家来到面前,齐齐俯下腰身,双手托住芦笙,嘴含笙管,边吹奏边起舞。音乐时间不长,旋律充满节奏感。演奏时,芦笙随着女子们的脚步和身姿,左摇右摆,上起下伏,韵味十足。

  “真意外,在这小山寨还能看到芦笙表演,难得了!”我扭头向一旁的叶凝惊喜地说道。叶凝是乡文化站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很有灵性的苗族诗人,曾带领当地民间文艺团队到韩国演出。

  “苗族同胞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是合而为一的,不论一人或者多人,都是边吹边跳,表演难度大,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定力,还要有相当熟练的技巧。”叶凝说。

  随后,村里在球场上组织了演出,演员都是刚才的女子们。太阳当空,她们热情十足,或舞蹈或独唱,节目一个接一个,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她们都是地道的农家妇女,表演更是朴拙、天然,极具当地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

  村里的房屋看起来十分显眼,墙面洁白,窗户明亮。在球场边,我和一位大爷简单聊了一会儿:

  “大爷,这村里的房子盖多久了?”

  “呃,差不多有三四个年头啰。”

  “怎么盖的,是各家自己盖的吗?”

  “政府给一些钱,各家自己出些钱,上面

  来人帮助统一盖的。”

  “好不好住?”

  “好住哩,好住哩!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干净、明亮的楼房,满意啰!”老人一脸喜色。

  刺竹林村保持着苗家传统村落的味道,房屋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平地相对大些的地方,就多盖一两户,小的地方就单门独院,只盖一户。房屋靠近路边的墙壁上还有民间绘画作品,绘制了反映苗族古歌、舞蹈、民俗和服饰等内容的图画,再配以相关文字,图文并茂地展示苗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

  叶凝告诉我,刺竹林村2019年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荣誉。

  抬眼望去,村子前方的山坡上就是古驿道,那是以前从蒙自经过屏边到新街,再跨过红河去往越南的必经之路。旧时,马铃声声,每天有多支马帮驮着各种物资,成群结队地在村前的茶马古道上经过。日日夜夜,马帮往来的铃声和蹄声绵绵不绝地落在宁静的村庄,带给人们几多期盼与梦想。

  在当地,刺竹是一种十分坚韧、坚硬且耐寒、耐旱,适应力和生命力都很强的山野植物。刺竹林村作为深藏在大围山里的一座小村落,在岁月的更替里,展现出绚丽的时代新姿。它就像被大围山天然养分滋养的一棵刺竹,或一片刺竹林,在这方僻静的乡野里,刚毅、坚强、不屈向上……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