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抒写 为时代立传——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景观(小说篇)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艳 罗钰洁 发布日期:2023-0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磅礴力量。就小说创作而言,各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山乡巨变、展现各族人民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共同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创作景象。

  以纪实之笔,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脱贫攻坚的乡村叙述是当代中国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一个缩影。如何以小说创作书写新时代的乡土中国,如何塑造扶贫工作一线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群像?新时代,各族作家以“铁臂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书写了新时代的乡村“创业史”和山乡巨变,标示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长篇小说《白虎寨》聚焦武陵山深处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塑造了进城务工又返乡创业的新青年形象。瑶族作家红日的《驻村笔记》以笔记体的方式展开叙事,记录了红山村的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的《白水台》书写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新村、社会生活发生改变的时代景象。毛南族作家谭志斌的《荒园逸事》讲述了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毛南族乡村社会的变迁。仡佬族作家王华的小说《大娄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娄山县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决胜阶段,书写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表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有魅力。云南作家范稳的《太阳转身》以文山州为焦点,独辟蹊径地写出了脱贫攻坚荡气回肠的“前史”,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探索性的、有魅力的讲述。

  此外,还有维吾尔族作家热孜古丽·卡德尔的《星光灿烂》、苗族作家向本贵的《上坡好个秋》、彝族作家吕翼的《竹笋出林》、侗族作家石庆慧的《女人树香》……脱贫攻坚题材的小说作品数量之多,不一而足。我们从中也看到,各族作家既是脱贫攻坚的书写者、记录者,更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李传锋当过村干部,红日曾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王华用数月的时间走村串寨、实地踏访……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给予他们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让他们更好地以纪实之笔,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深入生活,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家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是其作品具有辨识度的重要来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各族作家立足一方水土和个体经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显现出丰富多元的审美魅力。

  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的《巴桑的大海》讲述了失去双腿的巴桑以梦为马,走出草原,走向大海,将爱播撒到远方的故事。海勒根那的作品《呼伦贝尔牧歌》《放生马》《骑马周游世界》等,均以内蒙古苍茫而辽阔的草原为背景,讲述了牧马人和骏马的故事,向读者打开了马背上五彩斑斓的世界。《翡翠地》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的首部幻想小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堂充满百科知识、哲思和隐喻的生活课。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讲述了铁木尔等乌兰牧骑的孩子们在假期的奇遇与收获。同为儿童文学作品,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驯鹿营地的驱熊犬》则展现了大兴安岭森林深处,鄂温克驯鹿营地中两代驱熊犬英勇无畏的一生。

  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讲述了一个玉石商人在人情冷暖中重新审视人性的善与恶,展现了维吾尔族文化中的幽默、深邃与哲思。朝鲜族作家金仁顺一直关注都市女性的生活情感世界,她的短篇小说《纪念我的朋友金枝》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出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壮族作家李约热的中篇小说《人间消息》立意深刻,通过一个个怪诞的故事呈现“人间”的复杂面相。藏族作家梅卓则以民族文学遗产和民间文学传统为根本,其作品《神授·魔岭记》是对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神话重述,讲述了阿旺罗罗历经磨难,成长为神授艺人的故事。

  民族地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各族作家重要的叙事框架,也使其文学作品不同程度地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通过晋美旺扎从僧人到俗人身份的转换,讲述了西藏近50年的历史变迁;彝族作家冯良的《西南边》,全方位呈现了凉山彝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变迁;蒙古族作家海伦纳的《青色蒙古》以蒙古族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勾勒出科尔沁草原百年来的生活图景。

  此外,满族作家苏兰朵的《白熊》以冷峻又不失悲悯情怀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困惑、迷茫,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坚守。纳西族作家和晓梅的《呼喊到达的距离》,以舒缓而优美的文字书写了现代边地生活的爱恨之歌。彝族作家吕翼的《马嘶》,以现实主义笔调勾画出金沙江彝族山区的时代画卷。还有羌族作家谷运龙的《鸣声幽远》、回族作家陈锐军的《雪域奇兵》、布依族作家潘灵的《太平有象》、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的《长风吹过黄叶岭》、藏族作家何延华的《寂静的雪山》等,都是值得细读的佳作。

  从“高原”到“高峰”,凸显不俗创作实力

  各族作家扎根现实生活,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优异的文学创作成果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藏族作家阿来的《蘑菇圈》、回族作家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荒原上》先后斩获鲁迅文学奖,显示出少数民族作家不可忽视的创作实力。

  阿来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他一直在多元文化之间穿行,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其作品《蘑菇圈》“深情书写自然与人的神性,意深旨远”,《云中记》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对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生命与死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层追问。索南才让的《荒原上》讲述了6个来历和性格各异的男人凑成一支临时的灭鼠工作队,进山灭鼠、保护牧场的故事。马金莲致力于乡土题材文学创作,她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通过“浆水”与“酸菜”两种家常食物的制作与分享,淬炼生活的意义,晕染生活之美。

  土家族画家、作家黄永玉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共有三部,第一部《朱雀城》还原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湘西凤凰古城的日常生活,堪称一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边城风俗画;第二部《八年》则细致地展开了东南沿海及腹地浓郁的生活样貌;第三部《走读》以博物志式的方式还原了上海的文艺实况。土家族作家田耳曾凭借《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鲁迅文学奖,2022年,他的新作《戒灵》用扎实、精湛的创作功底,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灵性神秘的湘西旧景。藏族导演、作家万玛才旦的《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以“裸呈”的方式表述牧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信仰,正如他在书里写到的,“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除此以外,“95后”蒙古族青年作家渡澜等新生代少数民族作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贡献。作家们始终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赓续“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传统,创作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小说作品,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强劲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