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理念浸润群众心田丨守望相助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郑涵月 实习生 李晓丹 发布日期:2023-05-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天听了张法官的课,才知道有些硬杠杠碰不得,也了解到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日,在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人民法庭法官张晓莉讲完生态司法普法课之后,听课的群众这样说。

  张晓莉是五峰法院“青春背篓”普法宣讲团的青年法官,在审判一线工作已近8年。

  “背篓法庭”始于上世纪90年代。五峰县地处鄂西南,全境皆山、山多人稀。为满足群众多元化诉讼需求,法官们背起背篓,装好国徽、卷宗、干粮,跋山涉水、走村进户,在乡村农舍、田间地头调解开庭,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背篓法庭”。

  前两年,一位84岁的老人因小腿骨折,出行不便,为一笔多年无法讨回的借贷资金急得睡不着觉。得知这一情况后,“背篓法官”们驱车200多公里来到老人家,现场受理纠纷,帮助老人网上交纳诉讼费。老人握着法官的手说:“你们大老远来上门立案,是真把我们装在心里。”

  “以前是两条腿走村入户,现在条件好了,开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但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勤奋敬业的宝贵精神,将‘背篓法庭’的精神传承下去。”五峰法院老院长王勋尧在与青年法官的交流中说。

  乘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春风,“背篓法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背篓法庭+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电话预约立案、网上立案、“移动微法院”APP立案等,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长达一年多,茶农的劳务纠纷终于解决了!”3月28日,五峰镇人民法庭庭长向瑾结束审理后,长舒了一口气。

  朱军(化名)系五峰某合作社实际控制人,去年他在采花乡粟子坪村种植中药材,雇请周边村民帮忙,欠下22名茶农的劳务费,后失联。茶农们无计可施,便集体向法庭提起诉讼。

  五峰镇人民法庭受理案件后,迅速向当地村委会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通过多种途径与朱军取得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着重讲清茶农讨要收入的艰辛,向茶农讲述朱军投资失败、资金周转不足的困难,让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维护了茶农的合法权益。

  “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传递社会温情,也让法治的理念逐渐走进群众心里。”向瑾说。

  据统计,2017年以来,“背篓法庭”累计巡回开庭200余次,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优秀法官,五峰镇人民法庭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