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张法官的课,才知道有些硬杠杠碰不得,也了解到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日,在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人民法庭法官张晓莉讲完生态司法普法课之后,听课的群众这样说。
张晓莉是五峰法院“青春背篓”普法宣讲团的青年法官,在审判一线工作已近8年。
“背篓法庭”始于上世纪90年代。五峰县地处鄂西南,全境皆山、山多人稀。为满足群众多元化诉讼需求,法官们背起背篓,装好国徽、卷宗、干粮,跋山涉水、走村进户,在乡村农舍、田间地头调解开庭,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背篓法庭”。
前两年,一位84岁的老人因小腿骨折,出行不便,为一笔多年无法讨回的借贷资金急得睡不着觉。得知这一情况后,“背篓法官”们驱车200多公里来到老人家,现场受理纠纷,帮助老人网上交纳诉讼费。老人握着法官的手说:“你们大老远来上门立案,是真把我们装在心里。”
“以前是两条腿走村入户,现在条件好了,开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但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勤奋敬业的宝贵精神,将‘背篓法庭’的精神传承下去。”五峰法院老院长王勋尧在与青年法官的交流中说。
乘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春风,“背篓法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背篓法庭+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电话预约立案、网上立案、“移动微法院”APP立案等,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长达一年多,茶农的劳务纠纷终于解决了!”3月28日,五峰镇人民法庭庭长向瑾结束审理后,长舒了一口气。
朱军(化名)系五峰某合作社实际控制人,去年他在采花乡粟子坪村种植中药材,雇请周边村民帮忙,欠下22名茶农的劳务费,后失联。茶农们无计可施,便集体向法庭提起诉讼。
五峰镇人民法庭受理案件后,迅速向当地村委会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通过多种途径与朱军取得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着重讲清茶农讨要收入的艰辛,向茶农讲述朱军投资失败、资金周转不足的困难,让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维护了茶农的合法权益。
“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传递社会温情,也让法治的理念逐渐走进群众心里。”向瑾说。
据统计,2017年以来,“背篓法庭”累计巡回开庭200余次,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优秀法官,五峰镇人民法庭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