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记忆
来源:新疆日报 刘明轩 发布日期:2023-10-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离开麦盖提县,按计划要去英吉沙县。这是盛夏的南疆,阳光热烈刺眼,干燥的空气中似乎都流动着火的灼热,我坐着一辆老迈的桑塔纳,空调不怎么好,很快就有汗流出,即使只穿一件单薄的T恤,也恨不得脱下来。

  还是想想昨天的活动吧,去麦盖提,是为了采访刀郎人和他们的麦西热甫。麦盖提是刀郎人的故乡,从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开始,刀郎人在叶尔羌河流域一带迁徙、繁衍、融合,他们用胡杨和芦苇建造简单的房屋,狩猎、捕鱼,常年生活在杳无人烟的荒漠旷野,奔波于大漠风沙之中,为了驱逐孤苦寂寞,常常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引吭高歌,歌声粗犷而舒缓,带着几分沙哑;舞蹈粗放刚劲,气氛欢快热烈,成就了今天的刀郎麦西热甫。

  刀郎麦西热甫如今已成为麦盖提县甚至新疆的文化符号,那历经沧桑的一群老者,那充满激情的独它尔、艾捷克和用力敲打的手鼓,那欢快奔放的舞蹈,那沙哑而又高亢的歌唱,都向你展现着一个独特的新疆。听着这歌,看着这舞,我的思绪飘飘然穿越时空,定格在叶尔羌河畔的沙漠胡杨林里,想象着这里的先民围着猎来的动物和捕来的鱼,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唱的人如醉如痴,听的人激情澎湃。

  南疆的旅途是枯燥的,随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漫漫黄沙,在阳光的暴晒下传导着酷热,风都是干燥的,只要踏上这块土地,就心心念念地渴望眼前出现绿洲,而绿洲总会在你快失去希望时出现。在新疆,有绿洲就意味着有人烟,有清冽的泉水,有让人想起来就满嘴生津的西瓜、哈密瓜和各种水果,有眼里含着惊奇、热情而又有些羞涩的人群。

  远远地看见了绿树成荫,开始有人家出现,已经进入英吉沙的地界,可前方的路却不通了,歪歪斜斜的告示牌提示“前方修路,请绕行”。我们只好下了公路朝村子开去,进了村里,路面很窄,村子很安静,正是中午,也许人们都在家里休息。走到一个院子门前,车停下了,司机下去看了看回来说过不去,只见路上是一条小渠,在路上埋了水管,由于水管高出路面,车如果上去必然会被拖住。我们正在想怎样再找路走出去,这时来了一个维吾尔族大叔,我们不会讲维吾尔语,只能指了指路。大叔看后一言不发,取下肩上的坎土曼,把旁边的土挖来垫在低洼处,不一会路就垫起来了,司机看了看觉得可以过去,果然,车缓慢地过去了。我们急忙感谢,拿出钱来给大叔,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要,还做手势让我们到家里喝茶,我们自然是万分感谢,面对如此淳朴真诚的大叔,我拿出一包烟硬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挥手和他告别。

  英吉沙县城不算大,街道宽阔而洁净,两旁店铺林立。街上行人不少,步行的、骑自行车的、牵着毛驴的,上了年纪的女子多穿红黑相间或黑白相间的艾德莱斯绸衣裙,临街店铺里挂满各种花色的丝巾。卖农具的、卖化肥的、卖衣服的、加工铁皮的,最多的还是卖小刀的,各种各样的小刀在很大的木托盘里依次摆放着,这就是享誉中外的英吉沙小刀,花色各异,长短不一。

  当地一位朋友带我们来到集市,介绍说英吉沙是一个匠人之城,这里的土陶、小刀和模戳印花独具特色,几百年来,无数的英吉沙人世世代代以此为业,以此为生,现在的英吉沙已有了专业的土陶村、小刀村,尤其是英吉沙小刀驰名中外,是英吉沙的名片和骄傲。

  朋友带我们到了一个制作小刀的人家。院子里,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在忙碌,看起来是父子,他们正在角落一个用泥土垒的火炉上打制刀具。英吉沙小刀都是手工制作,多年来代代传承,如今已都是精湛的工艺品。制作小刀的匠人分为“刀匠”“师傅”“大师傅”3个级别,英吉沙现有刀匠千人以上,称得上师傅的有七八十人,大师傅只有不到10人。我们现在来的这家,正在做刀的老人是“师傅”,他做小刀已经50多年了。他做的小刀造型精美,纹饰秀丽,刃口锋利。我们现场观看了老人制作的全过程,也就不到两个小时,一把精美的小刀就在老人手里制作好了。朋友跟老人沟通了几句,然后告诉我,老人要现场制作一把小刀送给我。我惊喜万分,向老人表示感谢。

  英吉沙在帕米尔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交会处,千百年来,各民族在此渔猎、游牧、定居,人类文明的所有形态都在这里出现过。有一位诗人曾写过:“刀柄是一座山/刀身就是山撑着的苍穹/英吉沙小刀是力的化身/沙海、戈壁,是刀的铁砧/盐碱、冰凌,是淬火的水源/黄风和土雨是十八磅的锤/锻打出英吉沙小刀的钢毅和灵魂。”拥有一把英吉沙小刀,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老人先是挑选了一块钢材,放在炉子里煅烧敲打,很快刀就成型了。接着开始精细打磨,待刀锋锋利、亮光闪闪后,开始装刀把,只见他把一个个亮晶晶的装饰物打磨好,一个一个嵌进刀把。很快,一把精美的小刀做好了,这成了我来英吉沙的意外收获。

  这是一把典型的英吉沙小刀,弯弯的刀把,通体碧绿,里面镶嵌着深红、银白、黄铜色的珠子,刀尖微翘,刀刃锋利,配上一个皮刀鞘,让人爱不释手。我接过小刀,向老人深深鞠了个躬,用刚学会的维吾尔语说“热合买提”。这是一件值得我终身收藏的艺术品,这是融合在我血液里的新疆文化记忆,也是我一直宣传新疆、赞美新疆的动力。

  离开英吉沙很久了,这把英吉沙小刀却一直没有离开我。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