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珠峰脚下的幸福生活:“传统牧业+生态体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余晖 程宦宁 发布日期:2024-05-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春去夏来,虽然高原上冰雪未消,但对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昂拉村来说,忙碌而幸福的日子已经开始。

  4月28日,在昂拉村户外旅游有限公司的玉珠峰登山大本营里,村党支部书记才丁加一会儿电话对接即将前来打卡的外地旅游团,一会儿又忙着和村民仔细检查扎好的帐篷。

  “最近我们要接待很多省外体验者,每天电话不断,除了要了解客人的需求,还要认真检查设备设施,让游客在感受壮美自然生态的同时,也能有舒适安全的营地体验。”才丁加说。

  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近年来逐渐成为民间登山运动的热门“打卡地”,其南坡就位于昂拉村境内。“五一”小长假后,昂拉村玉珠峰登山大本营迎来一年中最“火热”的时候。才丁加带领村干部,每天忙着安排协调保障等各项工作,闲下来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曲麻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长期积累的民间登山基础,2021年,昂拉村成立了曲麻莱昂拉村户外旅游有限公司,打造玉珠峰登山大本营,当年就吸引登山爱好者近1100人次,旅游体验总收入突破百万元,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半以上。生态体验热让昂拉村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在成为专业向导之前,大专学历的村民才丁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靠打零工为生。看着家门口的登山体验产业发展得不错,才丁开始钻研,从最初熟悉路线,到慢慢带人登山,去年底,他通过努力自学考取了初级高山向导证。

  “像才丁这样的本村年轻人,我们特别欢迎他们加入进来。他们能自如地和外地体验者沟通,相关专业知识也学得很快,在提升大本营服务保障能力的同时,自己的收入也将增加不少。”才丁加说。

  收益好不好,村民说了算。“登山向导费一次3000元,收入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1.8万元到2万元;帮登山体验者减轻在高寒环境身体负担的背包费,上下一趟就能收入1600元,旺季时平均每月七八千元的背包费收入不是问题,除去自己的花销,还能给家里存下来一些。”才丁说。

  现在,来登山的人络绎不绝,才丁加和村民们忙碌并开心着。“来玉珠峰登山的人很多,我们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把本地的‘冷资源’变成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热产业’,大家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才丁加高兴地说,住宿、餐饮接待、向导服务等多种增收形式,累计为村集体经济盈利100余万元。

  为建好第二产业“增收链”,昂拉村还培育出乳制品、牛羊毛织品等加工合作社,采取“奶站+奶吧”经营方式,搭建起与青海省格尔木市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每年实现收益15万元。

  生态体验如火如荼,村里的传统产业也越来越好。以前,昂拉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特色品牌,投入了150万元的母牛繁育项目,年收益仅有12万元。而且,牧民家的草场分割零散,虽然家家都养牦牛,但数量不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对此,昂拉村“两委”依托长江七渡口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与牧民签订租赁合同,整合牧民手中的优质草场,定期支付租赁费用;同时直接购买牧民家的牛羊,再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贷款购买良种牦牛和藏羊,打造“种子工程”,确保牦牛的血统纯正,繁衍出品质更好的野血牦牛。

  通过不断发展,如今的昂拉村实现“野牦牛”变身“大产业”,采取“基地+合作社+牧技+牧户”运营模式,推动野牦牛与家养母牦牛繁育后代,改良牦牛血统,切实守护好牧业特色“芯片”。

  此外,村里成立的供销社也极大方便了牧民群众购买生活物资和牛羊饲草料。冬天,许多牧民就近购买饲草料,确保牲畜安全过冬。昂拉村通过培育这些小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牧民的就业、采购等问题。

  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受益人,更松才仁家原来只能靠自家零散养殖牦牛生活,而且牦牛买卖渠道单一,收入也不稳定。通过入股村合作社,牦牛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发挥最大作用,得到最大效益。

  “牲畜和草场入股合作社,效率和收益都提高了,牛羊有专人照顾,合作社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更松才仁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