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红龟山文笔塔。黄建林摄
一
相较来说,云南临沧市凤庆县的古意,不是一眼可感的那种。一条几乎笔直的滇红大道自东向西贯通全城,而其他街巷便在这一条主大街的两侧纵横排布开去,显出一种井然的秩序。凤庆河自西向东流过城的北面,轻轻“划”去这城市的一小道边,营造出滇西群山间的县城逐水而居的意韵。夜晚,于高处俯瞰这座县城,宽阔的滇红大道上,霓虹闪烁,车流不息,恍恍然,竟有着星汉灿烂的壮美。
然而,若是你有足够的耐心,愿意放缓脚步,于这已颇有些现代感的县城间寻一寻,这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府(县)治的容颜,便会若一页入水的“米汤书”,一丝一缕、一字一句,缓缓显现出来。
凤庆城西南一座名为莲净庵的寺观,据记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庙所处的小坡,叫作“先生邑”,说是因昔时有教书先生寓居于此而得名。有意思的是,离寺不远,便是今天的凤庆一中,这所始建于1916年的学校,建校百余年来英才辈出,现今更是临沧市内的名校,引得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从“先生邑”之名,到后来的凤庆一中建于近旁,当中并不见得尽是偶然。
凤庆人历来有两个传统:一是读书,二是建房。凤庆文庙是滇西地区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始建于明代,后有多次迁建和增建。现保存的全庙建筑群包括大门、泮池、龙门、棂星门、大成门、崇圣殿、鸣凤阁(魁星阁),自下而上台阶式上升,中轴线对称,格局规整,显出端严、肃穆之感。据史料记载,庙里原有文昌宫、明伦堂、照壁等,但现已不存,乡贤祠、名宦祠两庑也已改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文庙曾是凤庆县文化馆的办公地,后来予以腾退,恢复了文庙的原制。有一年12月,我去到这文庙,严寒之中,记得一段石阶旁有一树繁花,在上午的阳光下开得极是灿烂。
凤庆当地有一位名叫杨所能的儒老,其文章遍记凤庆古今历史文化。其中有一篇《凤庆县城街道名称古今谈》,历数凤庆的49条今昔街巷名称及其由来。关庙街,文庙街,育贤街,太平街,来凤街,隆昌街,书院街,武烈街,雅致塘,铜匠坡,打铁街,圣谕亭,先生邑……当中,又因街巷名而写及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所建的东城门朝天门、南城门庆云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建的凤山书院,1923年所建的赵武烈(赵又新)公祠,以及川黔巷、湖广坡等外来商旅在这方古城里的集居之地。一一读来,这座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设府治的古城,便一街一巷地显出旧时的依稀模样来。
二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活。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代设顺宁土府,明代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清代置顺宁府,下辖顺宁县等。新中国成立后,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历史上,凤庆设府置县长达6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是滇西南文化重镇。
“凤庆”这名字,“凤”源自凤庆城西南的凤山,历史以来久承其名。清雍正年间,首设凤山书院,今为凤城完全小学所在。而“庆”则首始于明代所设庆甸县,县治遗址位于今凤庆县东南凤山镇麦地村明王寺后面的老君山峰献山顶。
在凤庆,几乎随处都会遇见两个字——蒲和濮。两个同音、同水的汉字,带着这片沧江大地静阔、葳蕤、潮润的气息。一再遇见之下,你便发现,被名以这两个字的地方或是物事,大多与茶有关:茶屋,茶叶,茶器,茶饮。水润清和的笔画里,盈盈地氤氲着这片大地远古而来的清芬。
“武王伐纣,濮人会于孟津,献茶于武王。”东晋常璩所撰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里,记录了濮人与茶的故事。据民族史学考,濮,又称“卜”或“蒲”,是我国古代居住于南方的众多部族之一,“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故又以“百濮”统称,与“百越”杂居。现今居住于滇西澜沧江流域的众多少数民族,不少为百濮后裔。而茶,是百濮故地绵延数千年的古老饮品。
清末顺宁知府琦璘到府,察地方风物水土,而后倡种茶,“先由凤山试办,既效,户户种,遂成山山茶”。在今天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有一株树龄3200多年的古茶树,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树龄最长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树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被尊为“锦秀茶祖”。
三
滔滔澜沧育养的茶香大地,茶,早已深深浸透在它生生不息的魂魄里。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农历八月初六,旅行者徐霞客从是时的右甸(今昌宁县)进入顺宁,在顺宁、云州(今云县)察访数日。其间,徐霞客在城东的东山寺喝到了寺中僧人用石板烤制的香茶。“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那年秋天的东山寺,想来正是江宁人杨振诗中所记的样子。秋雨连绵,打湿这座已有百年之龄的城郊古寺,青苍静朴的飞阁翘檐之间,雨声沥沥清远。山雨既久,汇滴成流,山寺内外,泉声琤琮,而桥近林深。于寺中望远山,青峰淡淡,烟霭蒙蒙。寺中待客的茶,乃取一石板在炭火上烤热之后,将其投于石板之上,以竹枝拨动细细翻烤,及至石上的茶叶片片泛黄,茶香四溢,将茶拨入罐中,注水煨汤。
据说,石板烤茶习俗在而今凤庆的一些地方还有保留。作为古老和郑重的待客之礼,在一些村庄,当有客人到来,长者依然会循着古法,取出不知用了多少年的那块石板,将茶叶在石板上细细翻烤,冲泡给客人品饮。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石板烤茶则演化为瓦烤香茶,赋予茶叶新的故事。
后来,徐霞客离开顺宁城北上,日暮,投宿于澜沧江北岸的村庄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日薄远山,归鸟数行,古道上的村庄,一罐香浓的热茶,慰藉了这位随着马帮和雨水行走了一路的疲惫旅者,使其感而记之笔下,让后世在数百年后读着这段温热的文字,仿佛还能闻见那一罐烤茶的浓香。
作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在早年的顺宁城东郊,有村庄名为何家庄,守在入城口,多有车马往来。村庄里一户杨姓人家,于1936年开起一间茶铺。比起顺宁城满城的马店客栈,这城边上的茶铺子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来,马帮旅客到了这里,便也等于是到了城边,所需事物均有了方便;二来,要想喝壶茶吃个饭,这城郊的铺子里,想必比城中的馆子是要优惠一些。如此这般,这杨家茶铺便旺火涨水地开了许多年。当年茶铺老板的孙辈有名叫杨怀恩的,后来却不是开茶铺,而是进了凤庆茶厂工作。数十年时光冉冉过去,杨怀恩如今已是退休的人了,听他传老辈的话讲述当年的杨家茶铺,仿佛旧景依稀。因为城市的扩建,何家庄而今成了与城区相连的滇红小镇的一部分,何家庄的名字,也只有像杨怀恩这样的老人才会时不时提起。
我听了何家庄“杨家茶铺”的故事后,却不容易一时放下。思接旧时,想象那时古道上往来的马帮,马帮上驮载的各色货物;想象那些赶马的人,以及长路的故事;想象那茶铺里的炉火,店里从黄昏及至深夜的热闹,车马喧喧,人影幢幢。
出滇红小镇往东不远,是红龟山文笔塔和塔下的砚池。近旁有一饭庄叫作“砚台”,经营当地各种特色菜肴。饭罢出了大门,往西望县城,已有灯火零星升起。恍惚间,似有傍晚入城的马帮的铃声自远远的时光深处掠过,在那叮咚的铃声中,一面写着“杨家茶铺”的布幌子,在檐下升起的晚烟里,忽现忽隐。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