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院百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于1月7日在斋宫推出“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玉出昆冈”出自蒙学经典《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昆仑山冈,白雪连绵,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如今人们见到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经历了大自然的重重磨砺和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展览遴选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5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展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协办,展期至2026年1月4日。
“玉出昆冈”展厅。
玉出和田 万方乐奏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玉料产地。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若羌县楼兰古城出土的玉斧等工具,是新疆使用玉石玉料最初阶段的见证。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输入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
展厅中的第一件展品——汉代玉辟邪,以新疆和田白玉子料圆雕而成,与陕西渭陵出土的一件汉代玉辟邪非常相似。另一件金代和田白玉牡丹纹“玉逍遥”,采用透雕、高浮雕技法,构图对称,雕琢精致,与黑龙江阿城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墓出土、王妃头上所戴头巾中央缀饰的玉器非常类似。两件展品都是早期中原和其他地区使用新疆和田玉的实物证明。
白玉辟邪(汉)。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打通了新疆玉材的运输渠道,和田玉从此作为赋税按期缴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后,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得到空前发展和繁荣。展陈的“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插屏”和“白玉采玉图山子”,以实物生动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其中,“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插屏”正面镌刻采玉工人在深山中采集山料玉的场景,背面镌刻乾隆御题诗《和阗玉》。诗句“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表明,和田玉大量进入清代宫廷后,才让乾隆皇帝真正了解新疆和田玉。
白玉衔竹枝双鸟(清)。
礼仪用玉 禅风雅意
“册宝”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礼制内容之一。清初,册宝以金制作,康熙、乾隆时期兼用嘉玉,道光以后则专以玉为之,体现了和田玉在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地位。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的玉玺“大清受命之宝”,《交泰殿宝谱》记之为“以章皇序”之用,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周礼》记载以“六器”礼天地四方,清朝玉祭礼器则以璧、圭为主,反映了“以玉礼天”传统的延续与不断变化。玉器不仅作为祭祀的贡献品,也是各种典礼仪式中的陈设之器与雅乐重器。展品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制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朝廷典礼中演奏中和韶乐的乐器,由宫廷派官员专程采办和田玉琢制而成。
白玉盘龙钮“大清受 命之宝”(清)。
青玉描金云龙纹 特磬(清)。
清朝宫廷尊崇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清宫旧藏大量以和田玉琢制而成的佛教造像和法器,在风格上兼具宫廷审美与民族特点,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玉之礼”单元,“碧玉释迦牟尼佛”身披袈裟,颈部饰项圈与璎珞,胸前琢莲花一朵,结全跏趺坐于青玉莲瓣纹座上。此件碧玉佛像装饰繁缛、用料珍贵,极具宫廷特色。
碧玉释迦牟尼佛(清)。
清代宫廷文房玉器多以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造型异彩纷呈,雄浑古朴、清新雅致、繁缛华美兼而有之,装饰纹样亦充满文人闲雅之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展出的白玉笔架,整体造型似桥,桥上雕牧童骑牛、老者骑驴、童子挑担,桥下琢一小船正穿行桥洞,船上渔人或撒网、或摇橹。笔架以人物、松椿等凸榫架笔,设计巧妙,造型生动,是清代玉雕中的精品之作。
乾隆时期,文人雅士追古、嗜古之风尤盛。乾隆皇帝制作大量仿古玉器,既是对文人尚古、慕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其追求古朴风雅之美和“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境界的体现。展览将清代仿古玉器与《钦定西清古鉴》所绘相似器型的青铜器进行对比展示,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
“玉之雅”单元展出的两件玉凫鱼纹壶,均以《钦定西清古鉴》所绘青铜“汉凫鱼壶”为蓝本制作,器形与纹饰相同,大小有所区别。乾隆皇帝在谕令制作仿古玉器时,虽参照《钦定西清古鉴》所录,或直接参考青铜器原件,也会根据玉料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壶口外壁镌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题诗《咏和阗玉凫鱼壶》。
巧夺天工 比德于玉
清宫赏玩用玉是供品鉴、摩挲、娱乐的玉器,如各式玉料上佳、雕工精巧的和田玉摆件,收纳于盒、屉、匣、函中的小件玉器,以及围棋、象棋、双陆等消遣品。清朝帝王在政务之余,常与玉为伴,触及山川精华,体验天人合一,达到赏玩玉的最高境界。
展厅里的白玉月令组佩,以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呈花形。聚可成组,分可独立成意。一套共计13件,月令组佩均为花瓣形,周饰勾云纹,花瓣底部根据月份不同有所变化。象生玉器是清宫赏玩用玉的重要门类,以和田玉圆雕动物、植物、山石等造型,肌理清晰、栩栩如生。“玉之巧”单元展示了10件象生玉器,这些玉器在清宫中主要以赏玩、陈设为主。
白玉十二月令组佩(清)。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一批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传入宫廷。以玉为媒介的交往,反映了清朝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交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展厅中的玉碗琢为四瓣花式,两侧各垂一花蕾为器耳,碗底浮雕一朵盛开的四瓣花,内壁阴刻楷书乾隆御题诗《咏痕都斯坦四照花玉洗》。玉碗玉质莹润,造型极美,乾隆帝把其比拟为“蝉翼”,以形容其细、薄、轻的特质。
以玉为饰,源于对美的追求。儒家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与玉的自然属性相比附,玉被赋予五德或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想深入人心。历代所常见的玉簪、镯、指环、纽扣、带钩、带扣、钩环、佩饰、坠饰等,清代相沿使用,亦见独特而创新的品类,如扁方、花钿、扳指等。
清代玉质饮食器主要包括碗、盘、壶、杯、箸、匙等,既有精雕细琢者,亦有成批量制作的光素盘、碗等。和田玉饮食器的小规模制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规模制作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于乾隆皇帝七十寿诞(1780年)达到鼎盛。“玉之用”单元展出的两件白玉五蝠捧寿纹圆盒,器身浮雕五只蝙蝠与寿字。“五蝠”谐音“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团寿字周围环绕五蝠,有“五福捧寿”之意,寓意多福多寿,是祝寿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
新疆和田,是东方美玉的主要产地。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承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名片”。本次展览立体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是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玉出昆冈”展览策展人)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