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食。一枚形如圆月的小饼,寄托着人们对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期许。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着一块1400多年前的月饼——宝相花月饼。它在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230号墓,是目前考古领域发现的唯一的唐代月饼式食物文物。这块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正面压制有莲花纹图案、连珠纹图案和菊花纹图案,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是中原饮食文化在新疆产生重要影响的实证,也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宝相花月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历史叙事:从市井糕点到节令美食
饼,在古代是各类面食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墨子·耕柱》记载,楚国的鲁阳文君欲攻郑,墨子想制止他。墨子举例说,有一个人家中有很多牛羊,厨师为他宰杀烹制,吃都吃不完,但是他“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以此来讽刺楚国“有窃疾”。这是文献所见有关饼食的较早记录,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饼作为谷物加工制品已初具雏形。
西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胡麻、胡桃、胡饼等食物传入中原,胡麻敷面、炉火烤制的胡饼丰富了中华饼食文化。至东汉灵帝时,已形成“京师皆食胡饼”的饮食风尚。
东汉时,饼的种类已经比较多了。东汉《释名·释饮食》列出了七种饼: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并解释说:“胡饼,作之大漫冱(hù)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胡饼”的范围逐渐从中原扩大至长江流域。《晋书》记载,王羲之“坦腹东床”吃胡饼,王成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
到了唐朝,随着制作技艺不断精进,胡饼在外观和口味上也得到改良和创新,出现了以羊肉为馅的“巨胡饼”。《唐语林》称:“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这段记载反映了胡饼制作技艺的革新。
一般认为,胡饼是月饼的雏形。通过《释名》的解释,我们可以确定,汉代已经出现的胡饼在外形上跟月饼相似,可以视为月饼的前身。
直至宋代,月饼从饼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类市井糕点。南宋《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元初《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五十多种蒸食,有荷叶饼、芙蓉饼、月饼、菜饼、蒸饼、胡饼等。据考证,这一时期的月饼是“四时皆有”的普通点心,并非中秋特有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的节令属性得以确立,成为中秋应节食品、馈赠友人的礼物。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可见,明清时期,月饼被赋予了“团圆”的意义。
文化叙事:纹饰中印刻着交流互鉴
宝相花月饼外观以八瓣莲花纹为中心,中间包裹一个圆形宝珠,外围饰一圈连珠纹,再往外饰有菊花纹,内外纹饰互相交融,寓意富贵吉祥、圣洁美好。
宝相花纹,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广泛用于丝绸、刺绣、藻井、铜镜、金银器皿等。“宝相”一词源于佛教,有“佛像庄严”之意。一般认为,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人们以传统纹样为基础,融合外来风格,形成了莲花纹、连珠纹、菊花纹等合璧的宝相花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莲花象征清丽、高洁。早在西周时期,莲花纹就运用于青铜器上。在汉代,莲花因生于水中的习性而被认为具有“辟火”的功效,墓室建筑及殿堂内的装饰上常常可以见到莲花纹。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着圣洁美好,佛座被称为“莲座”,佛眼被称为“莲眼”等。佛教文化的传入,极大丰富了莲花的文化寓意,莲花纹由此被广泛运用到石刻、陶瓷、服饰、彩绘和壁画等领域。隋唐时期,莲花纹成为常见的主题纹饰。
关于连珠纹的起源,有学者认为,连珠纹起源于先秦时期。夏代晚期爵的腹部有连珠纹,在商代的叶脉纹镜上也可以看到连珠纹装饰,南北朝时期连珠纹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演变,在唐朝时期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还有的学者认为,连珠纹源于波斯萨珊王朝,一般出现在粟特锦、波斯锦等纺织物上,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得到广泛应用。不论是哪种观点,都认为连珠纹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常用纹饰,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菊花纹是常见的中华传统纹样。菊花因其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姿态,被人们所喜爱,被誉为“花中隐士”。在中医古籍中,菊花被认为能“轻身延年”。菊花单独构成纹样,寓意长寿、高洁、隐逸;与山石、花卉、瓜果、动物、人物等纹样组合时,多作为辅助,以衬托主题纹样,寓意富贵连寿、安居乐业等。隋唐时期,菊花纹被广泛用于服饰、瓷器、家具装饰,是一种流行纹饰。
宝相花月饼纹样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美的鉴赏力,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胸怀和品质。
地方叙事:共同丰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
宝相花月饼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这里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出土了不少小麦粒以及以小麦粉为原料的面食,如馕、饺子、馒头、面卷、馄饨以及各种花式点心等。点心样式有八瓣花式、叶片形、六瓣花式、四棱形、双环形、千层饼等形状,用手捏制或用模制成型。此外,该墓地还出土了梨、葡萄、酸梅、哈密瓜、核桃等水果。这些都体现出当时吐鲁番居民的饮食生活极为丰富,饮食原料、种类和烹饪手法等十分多样,既受到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影响,又具有自身鲜明特点。
新疆特有的气候与环境,塑造了以“食肉饮酪”“啖瓜品果”为主要特征的饮食文化。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宜糜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这与宝相花月饼的食材谱系形成时空耦合。可见,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饮食文化相似,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华饮食文化。
如今,为传承中华饮食文化,新疆吐鲁番市的糕点坊成功复刻出了这款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宝相花月饼,不仅从形式上将其“复活”,也使文化为美食赋能。此外,新疆人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出奶皮子、酸奶、干果、大盘鸡、辣皮子牛肉等各种馅料的月饼。这些富有特色的美食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华饮食文化新名片。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新疆多民族社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号2023VZJ003)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