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化之本,礼让为先”——从巴林右旗《仪制令》碑看辽朝对唐宋礼制的继承和借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珍藏着一通《仪制令》碑。这通石碑于1992年由文物工作者在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塔布花嘎查发现,碑身残高110厘米,宽56厘米,厚11厘米,为粉白色花岗岩质,呈长方体,表面粗糙,未经打磨。正面阴刻碑文,背面无字。碑文全部用汉字书写,碑额从右到左横刻楷体“仪制令”三字,碑身自右向左分...2025-04-15
  • 黄帝陵:是地理方位,更是精神坐标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今年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活动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2025-04-15
  • 云南楚雄各民族生态智慧的文化共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山地,境内有乌蒙山、哀牢山、百草岭三大山系和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立体性气候明显,生态系统多样。同时,楚雄自古就是氐羌、百越、百濮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态,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共性。2025-04-15
  • 丝路华章:隋唐时期河西走廊上的交融互鉴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千里运河贯通南北,丝路古道融汇中西,迎来我国历史上发展的辉煌时期。2025-04-08
  • “璀璨疑游五都市,喧嚣如展上河图”——清代西南各族文人的地方风情书写西南地区的地理风貌造就了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滋养了绚丽的民族文化。清朝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的深入,特别是改土归流、大兴文教,白族、彝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各族文人逐渐走向更大的文学舞台,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使者,尤其是他们的地方风情书写,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景观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交融意识,是...2025-04-08
  • “世笃忠诚”——明代“大一统”格局中的甘肃治理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在继承“大一统”理念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实施更为温和的治理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甘肃作为明朝经略西部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平凝聚的历史特征。2025-04-01
  • 最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