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访谈】过去一年,我的家乡变化大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吴云波

马天龙

余留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帮扶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巨、派出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特邀3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畅谈过去一年家乡的发展变化,就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分享了经验。

  ——编者

 

  本期嘉宾:

  吴云波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蒙古族

  马天龙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庄窠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东乡族

  余留芬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联村 党委书记,汉族

 

  主持人:

  郭家翔、牛锐 中国民族报记者

 

  聚焦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主持人:发展是第一要务。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您所在的地方有哪些发展变化?

 

  吴云波: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当时,我就坐在总书记对面。我在发言时邀请总书记到我们嘎查来,总书记问起了去嘎查的路怎么走。这一年来,我对总书记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总书记关心的不仅仅是草原出行的路,还是带领农牧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是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更是基层农牧民通往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思路。

  这一年,我一直在思考嘎查的路要怎么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只有不断完善合作社经营模式,才能走对路子,保障脱贫成果更加稳定、长效。

  2014年,我们嘎查成立了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东萨拉嘎查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周边嘎查55户贫困户也实现脱贫。2019年,我带领合作社扩大规模,建起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区。牛犊育肥8至10个月以后屠宰加工出售,预计出栏1000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

  合作社将黄牛养殖模式由传统家庭式生产经营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集中经营,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到2019年底,合作社总资产达到5800万元,实现分红6次,全嘎查人均收入达1.59万元。

 

  马天龙: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脱贫工作,去年全国两会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要求大家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一年,我几乎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脱贫攻坚上。

  目前,我们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33%,仅有5户24人未脱贫。除了1户政策兜底外,其他4户都有人在村里的工程队务工,脱贫不成问题。村里这几年大力发展饲草和养牛产业,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牛存栏200多头。有一个扶贫车间,吸纳了40多名妇女就业。村里每年组织输出务工人员150人左右,还有400多人自发在外经商或务工。村党支部特别注重带动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托入学,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特别足。

  让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的是,这几年我在全国两会上提的修建学校等建议都得到了落实。国家政策好、扶持力度大,村里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许多群众住进了新房,自来水入户率、村社道路硬化率均达到了100%。

 

  余留芬:我们村抢抓发展机遇,创办的岩博酒业实现了从村办作坊式企业到年产5000吨大型白酒企业的成功转型,打牢了稳定高质量脱贫的产业基础。岩博、鱼纳、苏座3个联村1012户3450人参与入股分红,吸纳就业700余人。

  一业兴,百业旺。围绕打造岩博酒业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六盘水规划种植优质高粱基地,酿酒剩下的酒糟残渣是优质的饲料,不少村民借此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有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岩博酒业二期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项目,也为岩博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勇于创新,增强持续发展动能

  主持人: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创新来提供新动能。在创新发展方面,您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新举措?

 

  吴云波:我们合作社在原有的肉牛养殖基础上,拉长产业链,采用“基地+品牌”模式,积极开拓电商销售新渠道。

  春季本来是销售旺季,但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合作社的牛肉产品销量大幅下滑。为了打开销路,我就尝试通过快手平台“直播带货”。刚开始,我的直播间“粘不住”观众,一件产品都没卖出去。后来,我们现场做牛排、搞“吃播”,还把直播间搬到了牧场上。十几次直播下来,销售额有十几万元,最多的一次卖了将近2万元的货。

  我想把“直播带货”继续做下去,优化直播团队,拓宽直播渠道,树立品牌形象,进一步打开市场。

  现在的牧民也要紧跟时代,用现代化的方式去销售产品。我觉得“直播带货”能为牧民服务,只要能为大家带来好处,我就应该去做,这也是我做村干部的初心。

 

  余留芬:我们村经过10多年的艰辛探索,摸索出一条“利用优势、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发展路子,先后创办了酒厂、矸石砖厂、火腿加工厂等6家村办企业。2019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达2.2万余元。

  依托我们村的网红产品“人民小酒”,村里延长了产业链。酿酒需要粮食,村里大力种植高粱,酒糟用来养猪、养牛,猪肉用来做火腿,猪粪做基肥再用来种植果树和高粱。我们不能满足于实现物质脱贫,还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发展生态产业。

 

  马天龙:西坪村人均耕地少,过去靠土豆、玉米、小麦“老三样”解决温饱。没有产业支撑,稳定脱贫就难以实现。广河县争取到6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西坪村建起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就地就近增收门路,村不会空,地不会荒,人不会穷。2019年,扶贫车间纯收入达20万余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坪村采取了“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助力疫情防控。为满足群众对防护物资的需求,我们村将生产衣物的扶贫车间改做防护口罩。从1月起,扶贫车间取消了春节假期,20多名员工紧急返岗,车间负责人紧急调配原料,加班加点生产防护口罩,日均生产2000个,全部免费捐给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门统一调配,有效缓解了全县群众防护口罩紧缺的情况。

 

  培养人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主持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引进、使用、培养人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大家主要有哪些做法?

 

  吴云波:我们嘎查的合作社采取村“两委”主导的村社综合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发展的“活水”与基层党支部的阵地“堡垒”紧密结合,将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紧密挂钩,以发展乡村社会创业为抓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从饲草料到养殖、防疫、屠宰,再到线上线下的销售,我们的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嘎查所有牧民都参与到产业链中。合作社不仅年年给牧民分红,还给大家提供就业岗位,去年还给所有牧民统一上了财产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牧民的生产生活。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才不足。我们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发挥年轻人懂科技、发展思路活等方面的优势。

 

  余留芬:致富路上,需要的是团结协作,是先富带动后富。在岩博联村,村民可以在集体企业入股分红,有困难的村民优先安置就业,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生活上的资助,有重病大病的人也可以得到补助。针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村民,村里还会给予扶持。比如,有的贫困村民要养猪,我们就免费把酒糟送给他们,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创业成本。

  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目前,我们村已经有200多名本地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实现了家乡哺育人才、人才反哺家乡的良性发展模式。我们酒厂的企划部、市场部、研发部里,大学生是主力军。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我得感谢这帮年轻人,他们有知识、肯干、肯学,为村子带来了新活力。

 

  马天龙: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村干部的作用,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扎实开展“志智双扶”工程。村干部进社入户,准确把握村民思想动态,开展贴心的服务,为建档立卡户排忧解难。我们村还通过村民知情大会、上门宣讲等方式,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事迹,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筹推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主持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大家有哪些打算?

 

  吴云波:我们合作社的胸牌上有两种颜色,绿色代表着草原,金黄色代表着丰收、发展,合起来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从没忘记总书记的嘱托。这些年,我们因地制宜制定了黄牛饲养标准、流程,全嘎查6.7万亩退化的牧场得到了及时修复。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后,生态效益也在逐步显现。“农牧民变股民,股民再就业变工人”,合作社引导村民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各个环节中获得利润,实现了从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的产业结构转型。

  最近几年,来我们嘎查考察的人很多,但我们嘎查离旗县比较远,客人来了只能住民宿。为了给客人更好的体验,我们建起了一座以玛拉沁艾力命名的旅游景区,还举办黄牛文化节和肉牛比赛,打造小而精的旅游、研学、培训、观光产业链,以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马天龙:下一步,我们要做自己的服装品牌,把扶贫车间做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服装公司。要尽己所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开春,村里的一些能人没有外出务工经商,村里顺势引导他们加入村子发展。村里决定办养殖场发展规模养羊,大力扶持培育发展电商,主要吸纳“三类户”和受疫情影响未外出务工的农户加入,这样群众的脱贫成果就会更加巩固。人才回流,带来资金、技术和新视野、新思路,小康路上的西坪村会更有奔头。

 

  主持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民族地区发展,大家带来了哪些意见建议?

 

  吴云波: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带来的建议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以我的家乡为例,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流失。现在越来越多农牧区的孩子去大城市读书,最后留在城市,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人才留住了,乡村发展的后劲才会足。

  我还关注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的话题,建议加大对民营企业、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探索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牧民多渠道增收。

 

  余留芬:只有大量的小微企业真正成长起来,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真正巩固。因此,今年我对边远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国家出台具体的政策。在参会之前,我也安排好了村内的各项工作,确保岩博联村能在“大考”之年交出满意的答卷。

 

  马天龙:脱贫之后还要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今年全国两会,我打算就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建设等提出建议。我还打算就广河县齐家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和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提出建议,进一步助推民族地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一份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