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打造“暖城”创建“升级版”——鄂尔多斯市创建互观互评互学活动侧记丨争创示范在行动
来源:中国民族报 魏妙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5-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和美乡村的田园牧歌到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温暖日常,从零碳产业园的绿色引擎到人才科创中心的智慧火花……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民委组织开展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互观互评互学活动,由鄂尔多斯市辖各旗区、市直部门以及各级主流媒体代表组成观摩团,走进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和部分市直单位等16个观摩点,感受鄂尔多斯以“暖城”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的丰硕成果,在经验交流、成效点评中凝聚共识,为鄂尔多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汇聚合力。

  基层示范:党建引领,共建美好家园

  鹅鸭成群,鸡犬相闻。羊羔在棚圈里撒欢,孩童们在村道上嬉戏,老人们在活动室品茗对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徐徐铺展。

  观摩团成员在建亨文创空间内体验传统文化活动。

  “现在咱们农民一年到头连地里都不用去,就能分红!”村民石根小兴奋地说。自2019年达拉特旗推广“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模式以来,官牛犋南社110户农户自愿以3000余亩耕地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了生产流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

  在党建室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张收支公示表,上面清晰罗列着官牛犋南社2024年度各项财务收支:从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种植补贴,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增收效益,再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成本支出,每一笔账目都公开透明、条理分明,彰显了“阳光运营”的理念。

  中午时分,官牛犋南社的“共富食堂”里洋溢着饭菜香气。“老人在这里吃饭便宜又干净,在城里工作的儿女更放心了。”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

  “共富食堂”也是达拉特旗推广“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模式的缩影。该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引领,成功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整合为组织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共同体,不仅带动了村民共同富裕,也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里,我真切体会到了村集体经济的蓬勃活力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感受到了各族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这种创新模式值得深入学习和广泛推广。”观摩团成员、成吉思汗陵管委会民族事务局局长莎日娜说。

  康巴什区康新街道悦和社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社区居民来自全国20余个省(区、市),是典型的流动人口、产业工人聚集社区,流动人口占比高达99%。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红色枢纽’作用,构建‘多元+多方+多效’三维治理新格局,通过设立‘红色议事厅’,吸纳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17家单位成为‘治理合伙人’,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现场地共享、服务联供、人才共育的良性互动,构建了和谐融居的良好氛围。”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观摩团成员纷纷表示,在悦和社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更看到了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绿动未来:铺就生态产业共赢路

  步入伊金霍洛旗中部的万亩樟子松基地,苍翠的松林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树冠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北疆地区风蚀水蚀最为严重的“不毛之地”?上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风沙,各族干部群众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绿色“长征”。三代治沙人薪火相传,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生命的绿色——15万亩荒漠奇迹般蜕变为全国首家人工造林主题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惠及各族群众的“生态氧吧”。

  “通过构建‘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产业拉动’等多元发展机制,依托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我们重点培育了纸板加工、饲料加工和沙柳重组木、手工柳编等特色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多赢局面。”伊金霍洛旗林草局副局长刘伟介绍。

  如今,一道道绿色屏障如同坚固铠甲守护着这片土地,一片片沙产业基地筑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盾牌。“这15万亩绿洲,是各族干部群众用60余载春秋书写的生态宣言,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观摩团成员、准格尔旗委统战部副部长李东旭说。

  在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蒙苏经济开发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发展同样令人振奋。这片创新热土通过精准布局,已吸引远景能源、镕锂科技、国鸿氢能等10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入驻,建成“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不仅为内蒙古建设模范自治区注入“零碳力量”,更为全球零碳贸易提供了“中国方案”。

  漫步园区,从硅料提纯到组件封装,从电池生产到系统集成,一条完整的新能源制造产业链正在这片曾经的荒漠上焕发勃勃生机。

  “在零碳产业园的实地考察,让我进一步深化了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观摩团成员、鄂尔多斯市民委宣传教育科科长杨雅晶深有感触:“在这里,创新驱动化作了车间里智能化的生产线、实验室中突破性的技术研发,以及各族员工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这种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发展范本。”

  创新实践:多元赋能,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在碧波荡漾的乌兰木伦湖畔,鄂尔多斯市人才科创中心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创新方舟”。通过构建“人才科创+民族团结”双融双促模式,该中心成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与团结进步协同发展的新示范,其打造的“暖城英才”数据库覆盖56个民族的技术人才,通过AI智能匹配系统实现跨区域技术协作。

  观摩团在远景动力电池工厂参观。

  在这里,观摩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智慧科技与人文关怀交相辉映:“小石榴”AI智慧导览以亲切互动的方式,将政策内涵娓娓道来;VR红色云展厅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行走的思政课”深入人心;共享共创空间则为人才思想交流搭建起畅通无阻的“立交桥”,让创新思维在碰撞中绽放绚丽火花。目前,该中心已与13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攻克4项“卡脖子”技术,为民族地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注入创新动能。

  走进鄂尔多斯市民委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丰富的史料档案和鲜活的实践案例,吸引了观摩团成员的目光。

  “研究中心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100余门精品专题课程,覆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每门课程都经过专家团队精心打磨,确保教学内容既有顶层设计的宏观视野,又立足基层实际需求。”鄂尔多斯市民委副主任张铭说。

  “这套‘理论+实践’的立体化培养体系独具特色。通过将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元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让抽象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鲜活,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观摩团成员、东胜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史雪松说。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深耕“技能成才路,民族同心圆”的教育实践,同样令观摩团成员受益匪浅。该学院开设的“民族技艺传承班”已培养出200余名掌握蒙古族刺绣、鄂尔多斯青铜器制作等技艺的复合型人才,“民族团结主题皮雕作品”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

  3天的行程里,观摩团还实地走访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市人民检察院、市融媒体中心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每到一处,成员们都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探讨,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新思路。

  “在活动中,我们同步建立市级‘典型案例库’,挖掘基层优秀实践范例,为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积累丰富素材,力争在内蒙古建设‘模范自治区’征程中展现鄂尔多斯担当。”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委主任特古斯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