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路奔腾,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展现出别样的温柔与清澈。近年来,贵德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独特的地理人文禀赋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旅游品牌效应,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从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景区宣传,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再到发展文体赛事、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处处呈现出文体旅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美好局面。
贵德县梨花节期间,游客在梨花盛开的农家乐内聚餐。 新华网发(黄开森摄)
宣传为媒,绘就团结进步之形
“贵德县将打造旅游景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巧妙结合在一起,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如沐春风般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李晓芸说。
结合旅游景区人流量大等特点,贵德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景区整体规划,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
为提升景区景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效,贵德县组织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等,围绕贵德县民族工作概况、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内容,开展了十余场次专题培训,实现“一个导游就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员”“一个景区就是一个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平台”的良好局面。
“通过一系列举措,贵德县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文旅宣传’质的飞跃,让游客在游览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感受贵德厚重的文化底蕴,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果。”贵德县委创建办主任陕旭东说。
文化惠民,丰盈团结进步之感
每年清明节前后,贵德县漫山遍野梨花绽放,洁白如雪,吸引着不少人前来观花踏春。贵德县以梨花为媒、以节会友,“梨花节”已成为一张亮丽旅游名片,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近年来,贵德县积极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
文化活动是贵德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惠民融合文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贵德县精心编排文艺原创歌曲及舞蹈20多个,开展“送书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贵德县通过讲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血浓于水的历史故事,改革开放以来贵德大跨越、大发展的时代故事,新时代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的先进事迹,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文体旅融合,彰显团结进步之效
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精英赛贵德站、“和美乡村”篮球赛、“黄河杯”全省篮球邀请赛……近年来,贵德县通过举办和协办系列体育活动,让各民族游客在游览贵德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
据了解,贵德县借助各大文体赛事的“蝴蝶效应”,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新格局,让各民族在共赏美景、共享文化、共促发展中,心贴得更近、情变得更浓。
同时,贵德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组织跨村、跨民族的文体交流活动。在各大文体赛事的带动下,通过举办歌舞大赛、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等,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在比赛中增进友谊。
除此之外,贵德县建立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民族团结进步+文旅宣传”撬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吃上“旅游饭”,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改善发展环境,实现“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为壮大发展合力,贵德县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银川、兰州、南通、上海、济南等地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加强区域客源互送,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一系列合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更加广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陕旭东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