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访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5-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丹珠昂奔

青觉

魏金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7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我们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在此,我们特别邀请3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畅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典型经验等,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建言献策。 ——编者

 

  本期嘉宾:

  丹珠昂奔  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藏族

  青觉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土族

  魏金龙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政法委书记,佤族

 

  主持人:

  李翠、牛锐 中国民族报记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请简要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魏金龙:在我们西盟县中课镇班箐村,有一座刻着“各民族团结一家、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拉勐纪念碑。在我看来,这就是当地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朴素认知。

  大家可能知道普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1950年10月,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受到党中央、毛主席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深受鼓舞。1951年元旦,在当时普洱县的红场,拉勐代表普洱的26个民族,用佤族传统礼节喝咒水、剽牛,发誓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在拉勐身上,集中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精神。

  班箐村是拉勐的故乡。拉勐去世后,当地干部群众自发为他立了纪念碑,表示传承拉勐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决心。如今,“听党话,跟党走”的民族团结精神在西盟大地传扬,成为维护边疆团结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丹珠昂奔: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各民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多元的民族存在走向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民族之间均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刻而多面的联系。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最终的走向都是多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成长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国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青觉: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全体中华儿女构成。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良好归属体验、所秉持的共善价值信念以及所具备的能动关怀意愿,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单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有一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家庭亲切感,有一种互助互爱、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感,有一种共建共享、共担风雨、命运与共的责任感。这些意识感觉形成于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又对这种互动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或关注、调研过的地方,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有益实践。

  

  魏金龙:西盟县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制定出台了《西盟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部队、进农村、进宗教活动场所“八进”活动,积极探索“创建+精准扶贫”“创建+特色产业”“创建+生态文明”“创建+美丽村寨”“创建+基层党建”等模式,努力把创建工作融入全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推动西盟县在各方面都实现新跨越,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2019年,中共西盟县委、云胶集团西盟分公司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丹珠昂奔:我想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发生在西藏的两次抗英斗争:一次是发生在1888年的隆吐山战役,是为了保家卫国;另一次是发生在1904年的江孜保卫战,也是为了保家卫国,藏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尤其是在1904年3月的曲米仙廓一役中,藏军用的是5分钟打一发子弹的火绳土枪,而英国远征军用的是马克沁机关枪,几乎是一场屠杀,死了很多人。但是,藏族人民抗英的决心没变,“即使男尽女绝都要抗英到底”,就是他们的誓言。

  

  青觉: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立足校园,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是我的本分与责任。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民族院校更是担负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培养人才、传播思想的重任。作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的老师,我和同事们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专业敏锐性,第一时间学习、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并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途径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和科研作品,向校园和社会传播。

  一是以“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职业自觉,系统梳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与政策,结合在全国建立的15个“民族工作基地”的持续调研,借助在线课程建设的方式,把党中央精神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公共课课堂教学、讲座、研究生学术会议等形式,宣讲精神、感悟精神、体验精神、内化精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切实引导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采取“群脑众智”的团队科研方式,通过撰写专题性系列文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阐述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阐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回应社会关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主持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如何通过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魏金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西盟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作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合力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盟县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连续两年在全省考核第一。西盟县还是云南省唯一荣获“全国组织创新奖”的县份。这些都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青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着伟大祖国,共同享有发展进步的成果,交往互动日趋频繁。在各族人口大流动的新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多民族场景会越来越普遍,大家守望相助、团结协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强调的,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丹珠昂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既是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也是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既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各级党政部门、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的使命。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将爱国家与爱民族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为国家利益的奋斗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享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主持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丹珠昂奔: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个表述既界定了何为“中华文化”,又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也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中华文化中有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因为如此,才有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这个基础极其重要。

  同时,我国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利益一致、责任一致、发展的目标一致。这个一致便决定了我们不但要在政治上实现平等的联合,也需要在文化上增强认同,即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推进“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各民族不仅欣赏本民族文化,也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真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切实有效推进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魏金龙:近年来,西盟县创作了《佤部落》《司岗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文艺精品,用最本真的歌舞元素,反映了沧桑历史变迁和新时代佤族人民的新面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西盟县还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勐梭镇博航十组、勐卡镇马散永俄组、中课镇窝笼六组,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强了西盟各族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人心相聚、精神相依。

  

  青觉:我认为,无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还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都是基于人心做工作。要重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使各族人民能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有更强的认同感,进而形成良性运转的社会公共价值意义体系。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主持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

  

  魏金龙:民族团结是一座基石,引领和支撑着西盟县的巨变与发展。我们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三个离不开”意识和“五个认同”,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边境地区及边境小康村建设投入力度,切实帮助各族群众发展。加强能力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不断提高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质量。

  

  青觉:众人拾柴火焰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需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应该尊重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坚守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要从国家全局的高度探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学理支撑,以历史说明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