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桃乡唱响民族团结华美乐章 多彩安宁构建幸福和谐美丽家园——甘肃兰州市安宁区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李宜薷 发布日期:2020-09-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甘肃兰州市安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组织嵌入”领航,全域统筹,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前奏曲”

  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逐步形成了“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共创局面。一是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区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与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保障。同时,成立安宁区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加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心),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力量。二是抓理论提升。在全区动员大会、召开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创建工作推进会等各类会议中,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引导各级各部门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重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区—街—社”三级创建工作体系,各街道、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机制嵌入”提质,高效运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进行曲”

  坚持以“十大工程”为抓手,明确创建主线,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有效提升了创建工作水平。一是工作思路新。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开展“一线五化三融合”(即:坚持一条主线,将民族团结植根于心。坚持“五化”创建,将民族团结落到实处。坚持“三个融合”,与重点工作形成同创共促)工作思路,全面落实23项重点活动任务。二是工作制度细。建立经费保障、“周计划、月总结”、督查和信息通报机制,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月有安排、季有小结、半年有推进、全年有成果”。三是督查考核严。把创建活动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紧盯各阶段时间节点,联合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多次深入部门、学校、街道社区等创建工作一线开展督查考评,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弱项。

  “教育嵌入”强基,凝聚共识,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协奏曲”

  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延伸宣传触角,在全社会、各领域营造了“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开展创建行行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是常态化教育。打造区委党校“安宁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总规划。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教育培养,建立“安宁区少数民族干部信息库”,召开少数民族干部座谈会,有效提升各族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全域化宣传。搭建“线上+线下”平台载体,发布《致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一封信》《安宁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应知应会30问》及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信息400余篇。全区范围设置灯箱道旗400组,打造户外文化景观5处,制作发放海报、宣传手册等各类宣传品10万个,受教干部群众达20万人次。三是特色化活动。驻区高校、各街道、各部门和企业结合实际、精准定位、迅速找准工作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有特色、接地气的活动,参加人数达5万人次。

  “经济嵌入”固本,筑堡添砖,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

  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精致兰州,品质安宁”建设,全面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物质基础。一是提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推动全区经济运行稳步运行。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亿元,同比增长5.7%,位居全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97亿元,同比增长0.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8元,同比增长3.87%。二是激活力。举办民族风味美食节和“民族团结杯”牛肉面大赛,充分发挥金牛街、阳明巷步行街、“雪花青春里”美食街区、兰州莎莎街等“食、游、购、娱、体”多元一体特色优势,进一步带动疫情复工复产后的民族饮食文化市场活力,有效推动“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提档升级。三是优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全面落实“十三五”期间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补贴政策,下拨贴息贷款25万元。同时,扩大少数民族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民族企业解难题、渡难关,确保市场主体稳定发展。

  “服务嵌入”助力,凝聚民心,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暖心曲”

  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基础,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一是品质安宁建设谱写新篇。突出“修建”升级、“基建”补位、生态”提升,8个“三无小区”和36栋老旧住宅楼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清四乱”、“植绿安宁”等活动,高品质打造精致秀美、舒适宜居的田园都市。二是民生服务再上台阶。抓好特困供养对象及城市低保对象提标,扎实开展扶困帮困助困“春风行动”,鼓励少数民族就业创业,举办“少数民族用工洽谈会”,为求职者提供1800余个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45人。在重点街道、社区建立“一家一站一中心”,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和再就业等精细化帮扶,切实解决了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三是民族事务治理成效显著。依法协调民族关系,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互通和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头对接”机制,建立“安宁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双向服务、双向管理,零距离服务各族群众。同时,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建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组建一支由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驻区高校法学院学生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法律服务队”,积极开展法律服务,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文化嵌入”铸魂,彰显活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圆舞曲”

  坚持以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营造了各族干部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将民族文化纳入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民族团结主题广场”等一系列展示安宁区融合、福生、奋进、和美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二是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融入。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工程,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平台。在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中心和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安宁区民族文化和传承发展实践基地”,形成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开发的工作合力,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是文化活动平台载体融入。积极探索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各街道(社区)结合传统节日,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书画展示、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宣传活动100余场,参加群众约4万人次。

  “品牌嵌入”集智,振奋精神,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同心曲”

  坚持以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出发点,树立“在创建中打造品牌,以品牌促进创建”的坚定信心,总结推广了一批示范典型和创新做法。一是校地联创凝聚合力。与驻区8所高校共同成立“安宁区校地统战联盟”,召开6次联席会议,实施安宁区校地统战联盟“双百工程”,建立“安宁区统一战线百人智库”,在第26届兰洽会安宁(第四届)“智•在安宁,慧•泽丝路”智库论坛“和谐安宁建设”分论坛中,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主题做专题报告,有效形成同创共促合力。二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坚持“优化服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打造“校地统战联盟实践创新基地”,全方位服务统一战线“五大关系”重点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项工作,有效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示范引领讲好故事。充分发挥省、市、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示范典型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宣传陈继云、阿登古丽、扎西当知、张再元、苗成燕等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这些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有效提升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感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