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红旗漫卷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05-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各族人民感恩党、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激励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本版特开设"红旗漫卷"专栏,敬请关注。


  天祝的光荣

  乌江奔流

  

  红丝砚,方寸现初心

  终生不能忘却

  从心底流淌的感恩

  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

  井冈星火

  绿水青山党旗红

  老岭山下不老松

  南康英雄谱(组诗)   


  天祝的光荣

  高凯 文/图 

  

  天祝县西大滩镇峨博滩冬日美景

  因为祁连山,我一直想全面深入地去看看天祝。

  一场让人欢喜的大雪之后,节气就把人们带到了立春的日子。

  作为甘肃生态的重要屏障,连绵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脉,仍然是白雪茫茫,恰似一个保障雪花供给的天然雪库。位于祁连山东麓的天祝马牙雪山,则顶戴银冠,睁大了"青藏之眼",雄视着壮美的青藏高原。

  作为兰州人,我也在祁连山下。其实,兰州离天祝并不远,没有高速公路的时候开车需要三四个小时,有了高速之后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到兰州26年了,除了几次去河西走廊擦肩而过和一两次定点抵达外,我终于可以像现在这样,把自己关于天祝的一些碎片拼凑起来,使其成为一幅完整的画卷。

  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板块交叉地带的"生态高地",是东进河西走廊的门户,为古丝绸之路要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天祝融合了藏族、汉族、土族、回族和蒙古族等28个民族,总人口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41.1%。此外,天祝是目前全国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藏族在天祝少数民族人口中占到81.7%。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作为有着许多光荣传统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当时的天祝必然有着人心所向的民族团结情感和稳定的社会基础,而天祝各民族必定是当时一群向往幸福生活并跑在前面的人。建县71年的天祝,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在新中国的民族融合进程中堪称典范。

  天祝之名,是取天祝县境内天堂寺和祝贡寺两寺的首字组合而成。在藏语里,天祝被称作华锐,意为"英雄之地"。

  作为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就建立的民族自治县,天祝有着许多英雄故事。到天祝的第一天,藏族诗人梅里雪和她的汉族丈夫、摄影家赵中华就给我讲了一个英雄故事,梅里雪的爷爷奶奶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一位女红军的英雄传奇,着实让我入迷和感动。

  梅里雪爷爷奶奶的故事无疑带着天祝黎明前的一缕曙光。梅里雪的爷爷叫梅洛桑却增,奶奶叫李坚草吉。梅里雪没有见过爷爷,但奶奶一直把她带到四岁才驾鹤西去。二位老人虽然都不在了,但他们的英雄故事却被儿孙们牢牢记在心里。

  【详细】


  乌江奔流

  徐必常(土家族) 

  

  乌江沿岸化屋村一隅。 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一

  我的家乡思南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一条乌江从思南县城穿城而过,城里的楼房倚山而建,层层而上的街道像极了步步登高的梯子。江水从这里一直往北流,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再一路向东奔向大海。

  有了江水的滋润,思南就更有了一番灵秀。不过沿江两岸的山却如刀削斧劈,好在山上草木葱茏,就连悬崖上都长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悬崖上的岩窝里还有各种鸟儿,也有野生动物,比如猴和黄鼠狼,听说还有狐狸。

  我最喜欢家乡的清晨和夜晚。清晨,晨光洒在江雾上,江岸的一排排楼房在江雾中忽隐忽现,整个县城犹如仙境一般。夜晚,县城里亮起万家灯火,深的地方如浓墨重彩,浅的地方似轻描淡写,灯火中透着市井的繁华。流动的车辆和穿梭的人群,要么正在为生活奔波,要么正在追求生活的闲情雅趣。不管是不是闲逸,都是小城的一道风景。

  流经家乡的乌江有两个源头,分为南源和北源,两个源头都在贵州境内。南源叫三岔河,发源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北源叫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两条河流在黔西县化屋基汇合,汇口以上为乌江上游,汇口至思南段为乌江中游。

  乌江中游,江水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由于江水切割和地下水溶蚀,形成了二三百米深的“U”形峡谷。一路谷深水急,险滩相接。据资料记载,乌江中游曾有大小险滩100多处。因为修建梯级水电站大坝蓄水,如今险滩都没有了。“险滩”的头上顶着一个个巨大的湖泊,像一面面镶嵌在贵州大地上的镜子,映照着沿岸的一路风景。

  乌江的下游从思南开始,一直到重庆涪陵。

  整个乌江从发源地至汇入长江河口,全长1044公里,其中贵州境内长达800多公里。

  乌江水性子急,奔流状态犹如独龙下江,江面中间高、两边低,沿岸人们多叫它“囵水”。

  在这样的水上行船,一是船得讲究,二是船工技术得过硬。在没有机动船之前,乌江下游通航江段上航行的船叫“歪屁股船”。“歪屁股船”不仅船板厚,船头和船尾都翘得很高,这样船头才不至于往浪里钻,船尾的浪也打不进舱里。而且这船的“屁股”一律向左歪,船尾和船身成30度夹角,这样水急浪高之时船的转向能够快而灵活。人们撑着这样的船在乌江下游求生活,自然得有不一般的胆识和智慧。

  【详细】


  别

  葛顺连 文/图 

  

  “轰隆——”一声巨响,2020年收尾之际,江西于都县贡江两岸人头攒动,于都大桥破土动工了!这将是于都县城横跨一江两岸的第五座桥。可是,86年前8.6万人急需渡河,宽阔的河面上却连一座桥也没有。

  一

  1934年秋,于都河同样热闹非凡,数十里河面千帆云集,军民万众一心,正在搭建长征浮桥。船工、战士、民工,送茶水的姑娘、表嫂们,活跃在船上、水中、岸边,呼喊声、吆喝声、号子声,响彻整条河。

  刘伯坚忽而行走在左岸,忽而行走在右岸,对河两岸的人们来回奔走,他的心也在左岸、右岸忽此忽彼地跳荡。

  刘伯坚时任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负责协调军民两方面的劳力、物资配合。造桥者,深知此桥的作用。红军主力已经秘密集结于都,一场伟大的握别日愈迫近,数十万人的生死离合在此一别。

  沉重的夯,击打木桩,水花四溅。四、六个人将绳子拉起,重重的夯一拽一松,有节奏地飞扬、砸下,将水中的木桩一截一截砸牢,将长征千秋基业的第一步扎牢。热烈的号子沿河回荡:

  (领唱)兄弟呀大家一起,

  (众合唱)哎——嗨!

  (领唱)来打夯呀么,

  (众合唱)哎——嗨!

  (领唱)用力地打哩格呀,

  (众合唱)吆儿吆呀,

  (领唱)用力地夯的哩格,

  (众合唱)哎——嗨!

  刘伯坚不会打夯,却情不自禁地跟着喊,心潮澎湃地鼓舞士气。嗓子喊哑了,激情如滚滚河流向着远方。

  【详细】


  红丝砚,方寸现初心

  李仲 

  

  邓恩铭烈士的红丝砚收藏在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 资料图片

  有一方红丝砚,曾是邓恩铭烈士生前的心爱之物,这亦是他让思想发声的武器。1923年4月,邓恩铭带着这方红丝砚,乘火车来到了青岛。当火车沿胶济线进入青岛时,会经过四方,并在这个小站短暂停留,想必那时的邓恩铭,不会注意到小站西侧的路,还有那路边一座寻常的院落。

  时光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那条路如今叫海岸路,那个院落叫海岸路18号,同时有一个醒目的名字——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而那方红丝砚亦带着岁月的包浆在纪念馆找到了归宿,成为我们缅怀先烈最好的寄托。于是,当我走入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静静地肃立在这方红丝砚前,就有了跨越百年的精神回望,就有了烛照现实的心灵抵达。

  小小红丝砚啊,方寸现初心!

  邓恩铭,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贵州荔波一个水族家庭。1917年,他离开家乡到山东济南求学。在济南,二叔黄泽沛看他聪明伶俐,就把自己深爱的一方红丝砚送给了他,希望这个寄托了家族希望的年轻人,书写锦绣文章,步入官宦仕途。然而事与愿违,1918年,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他阅读进步刊物,开始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他用这方红丝砚写下了一篇篇檄文,刺向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邓恩铭能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离开家乡前他曾写下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事实上,早在1910年,毛泽东离开家乡时,就写下了《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一诗。两位年轻人,用同样直白的诗意,抒发了为追求真理甘于献身的满腔豪情。最终,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到了一起,从上海到南湖,共同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那低沉的吼声,回荡在1921年7月,拉开了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幕。

  在中国美术馆,有一幅珍藏的油画《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建党时的场景,画面正中是毛泽东,他的左边第二位就是邓恩铭。

  【详细】


  终生不能忘却

  丹增(藏族) 

  

  青藏铁路列车行驶在藏北草原上。 普布扎西摄

  

  坐落于古都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形成了各民族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 恰多摄

  一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950年,在党旗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51年藏历新年初一,我家来了一个“折嘎”。那天天还没有亮,门口传来“吉祥如意,万事圆满”的说唱声。那时我才5岁多。我搁下玩具,从二楼顺着扶梯滑下,跑到大门后面,从门缝往外看。只见一个衣裳破烂、蓬首垢面、身单似叶的男孩,脖子上挂了一条又脏又烂的哈达,左臂挂着一件白色的羊皮面具,左手端着一个破木碗,右手提着一根长木棍。他整了整羊皮面具,轻轻地清了一下嗓子,便声音洪亮地朝着油漆大门说唱起来。

  “折嘎”,意为洁白的果实或吉祥的果实。原本是指西藏民众在庆祝狩猎丰收或喜庆盛会时,都得由一位年高德重的白发老人说一番祝福赞美的话。这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藏族聚居区一种专门的说唱艺术,即“折嘎”。藏历新年初一,大户人家都盼着折嘎来赞美几句,带来吉祥的兆头,这时也是折嘎说唱的好日子。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1960年的藏历新年,是个史无前例的新年,这是西藏平头百姓昂首挺胸的第一年,西藏历史翻开新一页的第一年,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的第一年。难怪震耳的春雷提早在高原上空隆隆滚动,银装素裹的群峰闪着异样的金光,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唐柳提前吐出绿芽。我家和往年一样,大铜锅炸着摆设食品长形油条,象征五谷丰登的吉祥彩箭进行了重新装饰,大人小孩身着节日的盛装。

  初一早晨,唯一不同的是没有折嘎的说唱声,第一个推门进来拜年的是穿着军装的县工作队的刘队长。他领着十多个工作队员,手捧洁白的哈达来我家拜年。我家最大的变化是,过去那些忙里忙外干活的男女都分到了田地牛羊,各自独立门户。父亲拥护民主改革,把空闲的房子让给工作组住,也因此成了爱国统战人士。刘队长50来岁,身材魁梧,因高原紫外线和缺氧,脸色黑里透红,嘴唇干裂,但显得精神、庄重。他们在宽敞的客厅里按照藏族的习俗互敬哈达,母亲向工作组一行一一敬献由酥油花和青稞穗做成的吉祥“切玛”,还用银碗敬上青稞酒。

  大家围着火炉盘腿坐在藏式卡垫上。父亲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连折嘎还没有来说唱,您就亲自赏光,非常感谢!”刘队长的翻译是个藏族军人,名叫扎西,浓眉大眼,高鼻宽肩,一身得体的黄布军服,配上闪着红五星的军帽、整齐的皮带、小巧的左轮手枪,显出一种英姿勃勃、神武有力的风采。扎西翻译完刘队长的话,便问父亲是不是很喜欢听折嘎。父亲说:“是啊,我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听到折嘎清亮的祝福声,今年更值得祝福。”扎西不慌不忙,把端在手里的酒杯放在桌上,脱掉军帽和上衣,端端正正地站到客厅中央,脖子上挂了一条又宽又长的洁白哈达,面朝父亲和刘队长,大喊一声:“哈哈,恭喜,恭喜,吉祥如意!”接着整了整衣领,高山流水般地唱道:“藏历新年到了,今天是个好日子,看天,红太阳光辉照到了西藏;看地,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折嘎我来自东方,是开了珍珠山的大门来的,西藏洁白的雪山是珍珠堆起;折嘎我来自南方,是开了玛瑙山的大门来的,西藏鲜红的土林是玛瑙堆起;折嘎我来自西方,是开了翡翠山的大门来的,西藏绿色的草原是翡翠堆起;折嘎我来自北方,是开了琥珀山的大门来的,西藏黄色的寺院是琥珀堆起……”

  【详细】


  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

  张雪娥 文/图 

  

  南湖春色。

  四月的江南,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抬眼望去,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林,白墙黛瓦的传统民居,蜿蜒旖旎的回廊水榭,宛如一幅灵动雅致的水墨画。走进嘉兴,水乡的清秀婉约中尽显红色风骨,南湖红船便是那精神之源。

  一

  从环城河水路乘船前往南湖景区,要经过狮子汇渡口,渡口旁便是嘉兴古城的东门春波门。古朴的城门前,矗立着中共一大代表们的铜像,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像是在讨论着什么,又像在焦急地等待……凝望着他们的形象,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00年前。

  1921年夏,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在上海秘密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迫中止。代表们乘火车从上海来到嘉兴,正是从春波门旁的狮子汇渡口登上南湖上的小船,并在船上完成了一大会议议程。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行至湖心岛,走近红船,我的心中瞬间升腾起一种神圣庄严之感。这是一艘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分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中舱有一方桌,桌上摆设茶具,周围放着椅凳,还原了当年一大会议召开的场景。

  一百年前,就是在这样一条普通的画舫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此后,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起航,而这艘小船亦收获了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名字——红船。“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曾于1964年4月再次登上南湖红船,挥毫题写了这感慨的诗行。

  南湖起航、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巍然屹立于东方。

  【详细】


  井冈星火

  贺小林 

  

  井冈山主峰五指峰。 彭莹摄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90多年过去了,这耀眼的红依然涌动在五百里井冈,慕名来到井冈山的人们成为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

  井冈山是革命精神的大熔炉,也是理想信念的新高地。在井冈山上感悟斗争岁月、缅怀革命先烈时,很多井冈山老红军的动人故事,成为百年党史最好的诠释。

  开国上将李聚奎,参加平江起义后上井冈山时曾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李聚奎上将去世后,为子女留下了两件遗物:一件是他亲手抄录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共抄了5份,给5个子女每人一份;另一件是他亲笔写的“八十自勉”:“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滕代远,他的长子滕久翔从小就被留在家乡,听说自己的父亲在北京当了铁道部部长,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探望,期望父亲给自己在北京安排工作,改变家里的困境。滕代远却劝说儿子回家,说:“按父子情分,我应该在北京为你找个事做。但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没有以职权谋私利的权力,部长更不能例外。再说,你在老家上有祖母,下又有孩子,你不能把这副担子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啊!你应该回去。”

  【详细】


  从心底流淌的感恩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

  那是2000年12月21日中华世纪坛落成后的一天,北京市政协组织民宗委委员参观世纪坛。当时,我和时年82岁高龄的金友之委员沿着青铜甬道随阶而下,对面就是北京西站。这一切还历历在目,想来已经过去20余年了。金友之本名爱新觉罗·溥任,是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之子,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异母弟。当时,我和金友之委员缓步走在一起时,有一种与历史举肩并行的感觉。

  今年5月11日,在北京市民族联谊会举办的“话党恩、跟党走——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上,我又遇见了金友之委员的孙女金鑫,她是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当天发言的题目是《话党恩 跟党走》。“大家好,我叫金鑫,来自一个少数民族大家庭,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大家庭在新中国成长的故事。我的大爷爷溥仪和二爷爷溥杰曾经生活在跌宕起伏的年代,见证了中国从弱小走向今天的富强。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他们先后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我们家族的成员更是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我们倍感温暖。我的爷爷溥任先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爷爷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热爱祖国,以报答党和国家对我们家族的关心和培养。”金鑫说。

  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亲耳聆听了不同民族同胞的切身经历和肺腑之言,感受到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和感恩之情。

  娜木拉是鄂温克族,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她的父辈们走出深山密林,通过勤奋努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她的伯父通福先生把对党的深情厚意,全部寄托在音乐作品中,以极大的热忱先后创作了《团结之歌》《呼伦贝尔家乡》《沙漠之歌》《内蒙古青年进行曲》等歌曲,其中,《敖包相会》《草原晨曲》已成为享誉中外的传世佳作。她的父亲苏日巴图,刻苦钻研马头琴演奏技巧,为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配奏的马头琴独奏曲,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而她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成长为大提琴教研室主任,17年间坚持“立德树人、德艺双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培养出了一批批艺术人才。自2011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后,娜木拉组织附中与多家国外知名音乐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她本人亦多次参加中外文化交流和国事活动演出,在G20峰会上创造性演出了中西合璧的乐曲《高山流水》,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会上演奏了大提琴协奏曲《使命》等。娜木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新发展,编创了《牧歌》《鸿雁》《布里亚特的孩子》《木卡姆狂想曲》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音乐作品,为促进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交流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详细】


  绿水青山党旗红

景宜(白族)

 

   苍山洱海党旗红。景宜供图

  每当看见祖国西南边疆那绵延起伏的群山、苍茫云海中的森林江河,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耳边就会响起在这片土地上传唱的那些民歌,比如上世纪云南老百姓几乎都会唱的“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在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跟着共产党……”还有当年我和文工团创作组骑着马穿越原始森林,翻过高黎贡山来到独龙江边收集到的第一首民歌“高黎贡山高哟,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最初我是被这些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民歌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后来我在边疆行走的时间长了,认识的人多了,对这些民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不断地去找寻民歌背后的故事。

  2019年秋天,我收到一封从普洱市澜沧县布朗族山寨寄来的信,写信人是布朗族的苏国文老师。他在信中讲到,景迈山的布朗族脱贫了,到10月1日就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他想代表布朗族乡亲们给党中央、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因为我是作家,所以需要我去帮忙。这是一件大事,我很快就从北京乘飞机赶往澜沧县的景迈山。

  当机翼下出现绿宝石般的森林、群山,看见那条缓缓流淌的澜沧江时,我想起了1950年秋天党中央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那段历史。那时,苏国文老师的父亲,也就是布朗族的头人苏里亚,跟随中央民族访问团一起到了北京。在那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姐妹舞翩跹”的时刻,苏里亚亲手敬献给毛主席一个布朗族背袋,上面绣着一行字:“这里装的是千万只手从树上采下的茶叶,献给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这两句话,是那么纯真动人,充满感恩之情。布朗族同胞感恩是因为过去他们世世代代在原始森林中生活,过着刀耕火种的苦寒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他们走向新中国,让他们成为祖国大家庭中自豪的一员。

  根据这段历史,我创作了电视剧《金凤花开》,还将当年最流行的云南民歌《金凤子开红花》作为电视剧主题曲。

  【详细】


  老岭山下不老松

张西武

    

   双松图 (中国画) 钱瘦铁

  在长白山支脉老岭的山谷中,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村庄——冰湖村,杨靖宇等东北抗联英雄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冰湖村是吉林省临江市闹枝镇的下辖村。我们从鸭绿江畔的临江市出发,向东北行30多公里,就到了冰湖村,再向东行约两公里,便来到一个群山环抱的山谷。谷中水流潺潺,清澈的鱼塘倒映着蓝天白云。北山坡郁郁苍苍的松林下,有一座如诗如画的山庄,大门上方“大亮农家院”五个大字如行云流水。

  来到院内,正北方是一栋民居样式的大瓦房。院内两侧红瓦长亭,原木梁柱,古朴典雅。东侧长亭悬挂着“抗联伙房”木牌,旁边有山泉水呈喷泉状注入院内的小池塘,山泉水可以直接饮用,喝一口甘甜而透心凉。流水淙淙,如音乐一般美妙;池内泉水清澈,锦鲤畅游,四周鲜花盛开,蜂飞蝶舞。

  农家院的主人叫大亮,人称“东山湖亮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汉子,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我们漫步山庄,或拍照留念,或喝茶聊天。谈笑风生中,大亮讲起了他建设山庄的故事。

  80多年前,也就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进行长期的游击战。冰湖沟因其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的独特地形,成为抗联的重要活动地带,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青山不老,英雄长在。大亮从小就听奶奶讲抗联故事,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英雄情结。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春风,把大亮沉睡多年的英雄梦唤醒。他决定在这片抗联战士曾经流血牺牲的红色土地上建设农家山庄,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追寻英雄的足迹,让红色故事传承下去,也让重走抗联路的游人有个歇脚喝茶的地方。他把几十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山庄建设,挖塘养鱼、养鸡养蛙、种粮种菜。农家菜无需高超的厨艺,要的就是一份纯朴和天然;山庄不聘用专业厨师和服务员,全请本村的村民帮忙。山庄的兴建,为村里解决了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大亮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详细】


  南康英雄谱(组诗)  

伍岳 

  南康,地处江西省南部,是赣州市3个市辖区之一,属原中央苏区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到处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致敬将军

  在罗霄山脉深处,群翠掩映之中

  赤土畲族乡一个叫做杏花的村庄

  闪烁着一颗灼灼的红星

  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巫金锋将军,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

  仿佛一面鲜红的旗帜

  树立在苏区的岁月长河中,猎猎作响

  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如今,清风取代了战争的号角

  溪流送走了远去的硝烟

  红色的血脉一直在传承

  信仰根植,英雄的事迹永存

  门前的樟树已经亭亭如盖

  最长的枝干,向着北方生长

  我把致敬的诗行

  写在了逐梦的起点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