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文化强国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21-03-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更为清晰地点明了建成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火起来’”“以文化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把传统文化更好地送到群众中去”……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诉说心愿,表达对文化强国的期许,畅谈对精神文明的热望。


  代表委员热议——坚定文化自信 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能量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国建设: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不负时代召唤 不负人民期待——文艺界代表委员谈文艺新气象

  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代表:深入生活 用文学记录时代发展

  多杰热旦委员:加强青海中藏药学科建设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玮代表:规范农家书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茸芭莘那委员:为推进民族文化振兴贡献更多“好声音”

  孔庆菊代表: 教育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

  范永贞代表: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借助数字技术讲好文物艺术品背后的中国故事

  “开局十四五·代表委员说”系列报道:打造健康网络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力量

  杨飞云代表:普及全民美育 助力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用文艺作品记录脱贫攻坚精神


  代表委员热议——

坚定文化自信 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能量

  中国民族报见习记者 文静

  

  2020年9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大舞台》栏目组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八寨景区录制节目,当地乡村艺人、达人纷纷登台献艺。 龚普康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师生在书写以生肖“牛”为主题的书法作品。丁根厚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更为清晰地点明了建成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火起来’”“以文化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把传统文化更好地送到群众中去”……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诉说心愿,表达对文化强国的期许,畅谈对精神文明的热望。

  1 建好国家文化公园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建设的关键时期。

  “长城、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更好地统领、调动各地的文化建设,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表示。

  贺云翱与徐利明、董玉海、心澄、盛小云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贺云翱看来,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也都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资源与力量,这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目前,国家已明确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贺云翱等5位委员呼吁应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详细】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国建设: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2021年春节,一群唐朝宫女火了。

  她们面若满月、云髻轻挽、憨态可掬、顾盼生姿;她们行若轻风,穿梭古今,踏歌起舞,“曳雾绡之轻裾”。舞蹈《唐宫夜宴》一经播出,迅速破圈,很多网友直呼“美醉了”。

  文化之水,如此绵延不止,如此温润人心。

  春节前夕,多国元首录制视频,向所有庆祝传统新年的人们致以美好的祝福。文化的力量,跨越山河阻隔,深深与世界共鸣。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十四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重中之重。文化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必由之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于殿利委员如是说。

  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2月21日晚,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代表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在快手上发了一个短视频:“忠孝节义四部曲深圳演出圆满落幕。”李树建代表欣慰地叹了口气,现场观众很热情,功夫总算没有白费。

  一边是传统戏曲,一边是开放前沿城市,让豫剧在新时代流行起来,这是李树建代表此次来深圳演出的深意,“戏曲走进观众就生,离开观众就亡,戏是演给人看的,没有人看戏,戏曲慢慢就消失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去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

  李树建代表听了回信很振奋。“我们戏曲人一定要牢记嘱托,把创作作为立身之本。”他平时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却频频触网触端。“要了解年轻人的需求,适应他们的欣赏习惯。用一些兼具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精彩唱段吸引他们关注戏曲,了解戏曲,继而吸引到线下。”  

  【详细】


  不负时代召唤 不负人民期待

——文艺界代表委员谈文艺新气象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刘江伟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我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感触颇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依然历历在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记录时代,文艺创作不断释放新活力、展现新气象,一部部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现出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形象。

  记录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火热的时代生活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两年来,我们喜迎新中国70年华诞,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工作者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说。近两年涌现的交响合唱《天使告诉我》、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电视剧《在一起》、话剧《人民至上》等主题作品温润心灵、令人感动。

  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文学界通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记录和书写,让我们的后辈人能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在中国大地上,各个行业贡献出各自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壮丽图景。”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委员说。2019年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中国作家跨越千山万水,创作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国家温度》《出泥淖记》《爱的礼物》等一部部饱含温度的作品,深情描绘壮丽的脱贫攻坚事业,用满腔热情歌颂脱贫攻坚人物,把中国发展巨变镌刻在文字里。

  不仅关照时代的作品频出,文艺评论工作也呈现出繁荣活跃态势。“两年来,文艺评论工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背景下,对新文艺现象及时予以剖析。尤其是网络上的文艺评论更有活力,颇受网友的喜欢,越来越受重视。”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委员看到,越来越多文艺评论家走出孤芳自赏、坐而论道的小圈子,将自身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详细】


  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代表:深入生活 用文学记录时代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十三五”期间,广大作家继续在迈向“高峰”的路上不断攀登,文学发展呈现了很多新的气象。我印象最深的是,现实题材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比如,《人世间》《北上》《应物兄》都是现实题材力作,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时代发展的卓越成就。这五年,脱贫攻坚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这场牵动着万户千家的大战役,是时代赋予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重要使命。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实施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作家们纷纷走出书斋、走出城市,深入人民的生活,和人民一道前进。《国家温度——2019—2020我的田野调查》《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高高的元古堆》《出泥淖记》等一批作品,用深情的笔墨讲述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感人故事。贵州省作协组织了系列“文军扶贫”行动和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我自己也创作了《花繁叶茂》《报得三春晖》《万山红遍》等报告文学作品,记录了贵州省脱贫乡村的花繁叶茂和时代发展的丰富剖面。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来凝聚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积淀文脉。我希望更多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深入基层,不是说走马观花一次就回来了,而是要在基层生长,像作家柳青那样,跟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才能写出他们看得懂的作品。

 


  多杰热旦委员:加强青海中藏药学科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青海省政协主席多杰热旦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多杰热旦对此深有体会:“青海是中藏医药传承兼收并蓄之地,也是各民族医术药典集成发展之地。近年来,青海紧扣‘中藏医药振兴发展’主题,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提标准、促规范、抓落实,全力推动中藏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几年,青海中藏药的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学科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更可喜的是中藏药的开放合作稳步推进。”多杰热旦委员说,目前,青海全省城镇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1%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服务。藏医医保诊疗项目由原来的76项增至253项。

  青海省共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重点学科8个,省级中藏医重点专科单位42个,全国名老中藏医传承工作室4个,国家和省级基层名老中藏医传承工作室11个。青海省一批重点中藏药企业已逐步发展成集医学、生产、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虽然青海中藏医药发展焕发着勃勃生机,但多杰热旦委员认为,青海中藏药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在已查明的1660种药用资源中,仅有7%左右分布相对集中的药材品种得到充分利用,90%以上分散的药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产业整体规模偏弱,青海中藏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省内没有中藏药材检测、有机认证等机构,中藏药材销售有一定困难,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详细】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玮代表:规范农家书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

  

  陈玮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本土人才。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玮告诉记者,通过调研走访,她发现农家书屋还未全面覆盖,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还缺乏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19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足以说明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陈玮代表认为必须进一步规范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丰富图书种类、扩大阅读人群。

  “必须开展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建设,让农家书屋接受专业机构的认证和评估。”陈玮代表说,“在农家书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应由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牵头,实施农家书屋研究项目。”

  自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陈玮时时刻刻搜集并思考社会和民生问题。在调研中,她发现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由村干部来担任,缺乏经验和培训,导致书屋的常规运行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她建议可以组建一支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师或志愿者兼职的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开展书屋管理培训,规范书屋的日常运行。

  “应吸引更多人加入书屋的阅读中来,尤其注重如何引导少年儿童,让农家书屋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陈玮代表说。

 


  茸芭莘那委员:为推进民族文化振兴贡献更多“好声音”

 

  

  茸芭莘那委员

  去年,我的家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2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傈僳族、独龙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脱贫。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我打心底里高兴。去年,我组建团队创作了一首MV《比歌里唱得还要好》,希望用歌声表达我对怒江脱贫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民族文化的热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摆在所有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在我看来,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有着极为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来说,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显得尤其重要。一些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此,我做了多年“功课”,多次就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交提案。下一步,我将牢记嘱托,继续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力争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好声音”,创作更多被老百姓喜爱的优质作品。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晋浩天采访整理)


  孔庆菊代表: 教育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

  中国民族报记者 安宁宁

  

  孔庆菊

  “从事基层教育多年,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3月5日,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如约开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分享了她帮助学生避免因贫辍学的故事和感受。

  门源县集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地区为一体,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一名老师,我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有许多故事值得我铭记。”孔庆菊说。

  多年前,孔庆菊班上的一个学生,本来踏实认真,积极上进,突然间成绩下滑。后来,她找这个学生谈心,学生却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为了弄清楚缘由,孔庆菊到这个学生家中了解情况。

  从家访中孔庆菊得知,孩子的父亲病逝欠了外债,母亲又没有工作,还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一家人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当时,心情沉重的孔庆菊决定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这个家庭。在她的积极协调下,兄妹3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我终于把这个孩子留在了学校。”孔庆菊如释重负。

  后来,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个孩子的母亲有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一家人享受了棚户区改造项目政策,搬进了新楼房,挪了穷窝,摆脱了生活的困境。兄妹3人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门源县已劝返失辍学生125名,通过落实一系列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若要学生安心,先要他的家庭安心。”孔庆菊进一步解释说,门源县已安排2292名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上岗就业,家长们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的上学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学生进了校门,既要留得住,也要学得好。”孔庆菊说,现在青海省已经构建起了15年教育资助体系,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加强,新校园成为了乡村最亮丽的风景。

  截至目前,门源县有7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了高一级的学府,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得到了转变,拔了穷根。

  “我会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孔庆菊说。

 


  范永贞代表: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报记者 孙文振

  

  范永贞

  “党和国家一直牵挂着边疆民族地区。”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云南省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分享了这些年来边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的变化。

  范永贞说,在她参加工作的11年间,见证了丽江市文化馆从一个无馆舍、无业务经费的馆发展到如今有1万平方米,投资规模达1亿元,每年有400万元经费的国家一级馆。这组数据背后,饱含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和民族地区无限的关心和厚爱。因为有这份厚爱,文化馆人做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时候更有信心。丽江市文化馆实现了全年365天免费开放,办起了有15个艺术门类的老年大学。此外,文化馆一年到头可以举办1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

  “现在我们数字文化馆也建起来了,这100多场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度都大大提高了。就像去年,我们举办了新生代青年歌手大赛,我们市有75万人次参加了这个活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全市总人口的55%都参与了这个活动。”范永贞说。

  范永贞还分享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小故事:2012年春节前夕,在开展文化惠民慰问演出活动时,在丽江古城内一个安置孤寡老人的院落里,一位老奶奶送给她一本1972年出版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摄影艺术作品选集。奶奶把书交给她说:“你们每年都这么关心我们老人家,我心里特别温暖。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送给你,这本书是我父亲在世时最喜欢的书,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你们是做文化工作的,交给你们,我放心!”

  范永贞知道,她接过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希望和爱。

  作为一名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代表,范永贞表示,一定不辜负重托,和家乡各民族同胞一起,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华美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借助数字技术讲好文物艺术品背后的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

  在手机端云游博物馆,通过数字电影了解戏剧,走进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与科技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数字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插上了一双翅膀。

  加快推进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是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今年带来的议案。“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采集文物艺术品的全息数据,构建文物艺术品大数据库,推动文物艺术品的数字展示鉴赏、数字资产交易、数字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产业化应用。”他说,“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讲好文物和艺术品背后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吕建中的建议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科技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加大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将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纳入到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里,在文物艺术品全息数据采集装备研制、文物艺术品溯源征信关键技术、文物艺术品大数据管理技术、文物艺术品数字化展示关键技术和文物艺术品数字资产交易关键技术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统合与创新发展。

  二是科技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尽快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从而促进文物艺术品数字化过程的标准化、大数据存储格式的标准化,促进各类博物馆艺术品机构之间数据共享流通,推动数字资产交易,加快形成文物艺术品数字新经济、新业态。

  三是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促进文物艺术品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展示和数字化交易相关项目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艺术品数字化和产业化项目中。尽快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制定相应法规和政策,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的建设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审批上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开局十四五·代表委员说”系列报道打造健康网络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力量

  刘佳 白帆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阐述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对此,多位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工作,为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建言献策。

  加强网络文化内容管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表示,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积极健康的中国网络文化可借助网络走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魅力、神韵的先行者和标识者。

  网络文化亦需要做好建设和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近日就“饭圈文化”和“偶像观养成”的建议引发舆论热议,她建议对娱乐界不良风气进行整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则表示,如果是盲目地、过度地,甚至是超出个人家庭经济承载能力地追星,那可能在心理上有一定缺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都需要加以辅导。

  青少年网瘾问题是网络文化规范中另一热点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指出,预防青少年网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有效配合,但目前缺乏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综合机制,也缺乏有效技术平台能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行为进行科学监控、引导和干预。他建议,可以利用区块链具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分布式等特性,实现对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是否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落实实名认证、时间管理、消费管理等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实现监管,切实有效助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

  陈崎嵘认为,打造健康网络文化应重视四点:一,立足长远,提高站位,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把它放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位置来制订战略规划;二,遵循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大力支持、力促繁荣,依法管理,着眼疏导,形成良好的、清朗的网络文化生态;三,鼓励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创造,引导文化名家名人上网用网,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四,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现象,切断非法网站与引擎平台、广告联盟的利益链条。

  【详细】


  杨飞云代表:普及全民美育 助力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袁思陶、伊媛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接受新华网专访,就“普及全民美育”提出建议。

  杨飞云表示,当下我国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然而,与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相比,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现状。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快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新兴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他建议,深化文化艺术机构美育职能社会化精准发展,普及全民美育,助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可以改善情操道德环境,推动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 杨飞云分析道,“社会主义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与个体生命状态、独立人格、综合素养等紧密联系。”

  基于此,杨飞云进一步提出了四项举措,即:积极提倡全民美育,提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倡导文化机构及艺术展馆教育职能社会化,开展精准美育帮扶计划;积极推动优秀文化成果异地流动巡展联动机制,提升优质美育文化资源的共享水平;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探索全民美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文化艺术不仅是文化人与艺术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民族的事业:重视文化、审美质量的提升。以国民精神文明内在的富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的丰富,共同造就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杨飞云如是说。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

  袁思陶 邢贺扬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袁思陶、邢贺扬)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接受新华网专访,建议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

  吴为山认为,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运用绘画、雕塑等形式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优秀党员,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吴为山建议:“党史专家和全国美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要共同努力,把红色美术经典研究好、创作好、展示好、传播好,并以此为契机,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党的辉煌历史、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美术作品,推动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助力党史学习深入人心。”

  吴为山提出:一、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和评论。组织专家学者就百年来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其基本形态、思维方式、表现手法、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专题研究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总结归纳怎样用美术作品讲好党史。理论和评论相结合,研究红色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如何更好的解读和传播推广。不但要研究作品,还要研究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创作心态,探讨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有条件的机构可以组织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如中国美术馆计划主办的“首届全国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就是以研究促进创作的举措。

  二、围绕建党百年精心组织创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要以新的创作思路,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如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精心策划选题,聚焦现实题材,同时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创作带动教学,在出精品之时出人才。做好红色创作资源调研,找准节点,提炼精神,避免概念化、公式化,视野要宽广,表现手法要新颖。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要有新意,新意包括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美术家要和党史专家密切合作,以实现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功经验,如中国美术馆组织创作的《长征组雕》,是雕塑形式的《长征组歌》;如融合具象与抽象艺术语汇的大型雕塑《旗帜》,以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推动红色经典的创新。

  【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用文艺作品记录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民族报记者 孙文振

  

  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如约开启。和去年一样,今年的委员通道现场没有国内外媒体记者的前呼后拥,也没有“长枪短炮”的密集包围。记者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提问,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回答问题,形式不同,但精彩程度不减往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我理解,这个‘讲’就包括了用文艺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极为丰富和感人的故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中国文艺从来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统,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培根筑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积极深入走向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在那里感受真人真事,抒发真情怀,创作了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人民群众也特别喜欢写真事、讲真话、显真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范迪安说,脱贫攻坚精神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心奉献苦干实干的事迹、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风貌,都需要用文艺作品更生动地去表现,使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反映这个主题的文艺作品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传世之作。

  范迪安表示,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就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

  “以我所在的美术界来说,就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助力乡村文明的建设。”范迪安说,例如深入研究乡土文脉,保护好乡村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要保护好那些非常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广大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也留住乡愁。

  “在乡村振兴这个新任务面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脚踏实地,去描绘乡村振兴的新作为、新气象,讴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范迪安说。


  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代表: “让文物活起来”,拓展文化影响力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作为从业30余年的文博工作者,我能够切实感受到“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博事业迅猛发展的态势。

  这五年来,全国顺利完成了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的登记普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增至5058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顺利推进,“考古工作”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五年来,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把“线下”和“云上”有机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一些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把大学内设博物馆转变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功能,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少儿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推广形式层出不穷。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国文物工作者走出国门,参与考古、文物保护国际合作,通过出入境展览让国人了解世界,同时拓展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当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博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几年,我也不断为文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先后提出了《尽快出台〈中国博物馆法〉》《加强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关于严厉打击文物盗掘及走私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两会召开之际,我建议文博事业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同时要把文博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广大文博工作者应积极担负起文明的发掘者、守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文博人应尽的职责。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