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河畔的幸福社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21-06-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如今的柴达木广场绿树掩映,整洁的环境成为居民们休闲的好去处。建设路社区供图

 

  百姓舞台上各族群众手拉手共舞和谐锅庄,办事大厅里贴心的服务让“大小事”不出远门……

  6月8日下午,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居委会,当记者在楼道里的一幅幅图片上看到各族群众在社区亲如一家、团结和睦的场景时,仿佛触摸到了民族团结在这里生根发芽、开叶散花的轨迹。

其乐融融包汤圆。

  像家一样的地方——

  边看着图片,边往里走,建设路社区的工作人员张蕊引着我们向社区里面走去。有小半个足球场大小的百姓议事厅里分布着好几个功能区,有文史陈列馆、退役军人服务站、科普宣传区等,错落有致。

  “这部分是我们的文史陈列馆,虽然好多东西都是旧物件、旧照片和生活用品,但基本都是社区居民自己的,很有意义。”张蕊说,社区就像是个大家庭,而这些物品就像是一个见证,激励着我们忆苦思甜,向着高品质生活不断迈进。

  在陈列台上,一个线篓和捣蒜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下面写着这样一行字:“贺菊帮,1940年生人,这些旧物陪伴老人至今,承载着老一辈的艰辛历程。”

  年逾八旬的贺菊帮老人平常就喜欢住在社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里,“这里有攒劲的节目,伙食好,他们照顾得也好,大家都很开心。”贺菊帮老人躺在床位上说,这里是个像家一样的地方,幸福、甜蜜。

在职党员到社区给居民看病问诊。

建设路社区新增的陶艺课程,成为社区儿童课余、寒暑假的“新宠”。

 

  或许是多年来生活变化的感悟,或许是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贺菊帮老人把自己珍藏的几个老物件捐给了社区。

  地处德令哈市柴达木路南边的建设路社区,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13名社区服务人员服务着辖区内2812户、8213人,是一个有蒙古、藏、回、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的社区。

  “社区只有13名工作人员,要完全服务好8000多名居民是很难做到的。”建设路社区主任林慧珍告诉记者,就拿每月定期的入户调查来说,以前靠自己要两个半月,而自从社区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方式,这些曾经制约社区提升服务水平、效率的“瓶颈”很快便迎刃而解。

  说到这里,林慧珍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有34家援建单位、80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员,把他们请进社区,既可以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又有了“专家”专门进行普法宣传、民族团结宣讲等政策的宣讲,增加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交流。

  民族团结就像花儿一样,在社区常开长盛。去年8月份,社区里设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站。50岁的退伍老兵马辉在服务站成立的那天十分激动,就在上月30日社区组织大家重温军旅生活,进部队拉歌,练军刺操……24名参加活动的老兵倍感振奋。

书法爱好者在社区相互交流。

 

  “以前有事才到社区去,现在不一样,我们有啥需求,社区主动给我们解决!”马辉说,虽然自己退伍的时间长了,但心里总想着能帮大家做点事情,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感觉有了个归宿,自己也更有动力了。

  近年来,建设路社区通过“在职党员+共驻共建”模式,成立社区共驻共建党建协调委员会,做到大事共商、要事共决、难事共办,整合党员、民警、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把民族团结工作的网络延伸到网格内,解决了柴达木广场居民上厕所难、新世纪16号楼供暖不热等问题,志愿服务巡逻出动100余人次,服务群众200余次,每名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摄)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