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既靠物质,也靠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沈新乐 郑长德 发布日期:2022-01-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遵循。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起决定作用;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反作用于物质条件;物质和精神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

  一方面,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着力,夯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民族地区新增造林面积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水平。同时,随着工业污染治理设备逐渐完备,民族地区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作出了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民族地区要压实责任,扛起使命。一是降低传统“三高一低”产业比重,提高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二是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村容村貌,增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能力,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民族地区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要立足清洁能源丰富的实际,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要把绿水青山转换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挖掘和利用传统生态智慧,夯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西北地区,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态观体现在轮牧轮休的迁徙中;在云南,哈尼族在从事稻作生产过程中,构建起“森林—江河—梯田—村寨”生态系统,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赞美万物,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一些少数民族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民间规约,如苗族的“榔规”、水族的“封山议榔”“毁林罚戏”、布依族的“榔团盟约”“文明公约”等。这些朴素的生态观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资源,要挖掘好、利用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塞罕坝精神,就是塞罕坝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培育了伟大精神。比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经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的西畴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苦干实干,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路径,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弘扬伟大精神,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

  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习宣传,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