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福贵州持之以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 尚宇杰 发布日期:2022-03-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初春,天刚亮,几只黑颈鹤划过湛蓝而静谧的草海水面,越过一片树林,往山顶方向飞去,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

  50岁的吴广荣,正背着一箩筐玉米在草海湿地里缓步前行。看见远处鸟儿正欢,他立刻停下来,架好望远镜仔细观望,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工作小本,认真记录。

  34年来,他每天都得走上好几趟,无数次重复这样的动作,记录草海的良好生态。

  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的省份之一和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过去的贵州,田少、地薄、坡陡、石多,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近年来,在生态和发展“双重压力”下,贵州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绿水青山,贵州之福。

  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注入了动力。

  2月中旬,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坡头山上,白雪皑皑,71岁的王华文缓缓穿行其间,冒着风雪坚持巡山护林。这片坡头森林,已从最初的5亩发展到现在的665亩,是大方县最大的一片生态林。

  然而,40年前的穿岩村,“种地种到天,开荒开到岩”是最真实的写照,当地村民依靠开荒种地生活,广种薄收,挨饿是常事。且因为到处开荒种粮,山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30多年前的毕节,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标签,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成立,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

  毕节向生态要效益,先后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开荒育林和土地改造等生态建设工程,同步改善生态和民生。穿岩村也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昔日的荒坡沙沟,已变成青山绿洲。

  从脆弱生态到满眼皆“绿”,毕节的绿色转型之路,是贵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生态痼疾得以根治,矛盾冲突逐步化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重新定位。

  乘着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贵州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展现绿色的魅力和“新”的姿态。

  近日,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专班印发《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2022年工作目标。在去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45%。

  贵州聚焦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品牌质量高效发展三大任务,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不断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水城区着力践行“两山”理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如今,百里猕猴桃、百里刺梨、百里核桃产业长廊织就当地生态环境天然屏障,转产的农民也收获满满。

  江口县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量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生态功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锦屏县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出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五林经济”模式,去年总产值达8.6亿元。环境质量提升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

  绿色GDP支撑高质量发展,在“两山”转化之间遇见幸福,贵州“破局”“出圈”,逐渐实现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福的巨变。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