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谈】张丽君、丁赛、倪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丽君 丁赛 倪好 发布日期:2022-06-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主持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没有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期,我们围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邀请3位专家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张丽君(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丁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倪好(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翠、牛锐

 

 张丽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地区在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守边有支撑、兴边有动力、富民有渠道、生活有保障的发展和安全屏障,事关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事关各民族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边境地区共同富裕。

  加强党建引领,健全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关税、边境贸易、人才培养、对口支援以及绿色生态等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精准支持边境地区建设的力度。健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工作机制,按照“国家支持、省负总责、市级联动、县级落实”的方针,分级制定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党建促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加强军警地基层党组织融合共建。搭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车”,推广应用现代技术,加强技防力量,加快“网络+”数字边防建设。推行“党建+”模式,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党建+产业”“党建+民生”等工程,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立足禀赋优势,找准对接发力点

  新时代,边境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国际层面,要统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合理分工、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进跨境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顺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数字贸易新业态,形成数字服务出口新优势。

  国内层面,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发挥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融入国内大循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特色产业、边境贸易加工业、口岸物流业等业态上进行数字化赋能。针对消费升级需求,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和产品。精准用好国家差别化区域政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产业发展的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加快培育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守护生态屏障的同时,扶持绿色农林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带动边民增收。

  搭建载体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共享

  国际层面,要在加快建设现有边境旅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等各级各类平台基础上,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灵活多样的双边多边自贸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等开放新平台,以设施、数据、技术及项目等资源要素注入国际市场。

  国内层面,要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力,瞄准产业合作、就业协作、个体交往等方面,打造区域协作长效共享平台。一是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大力发展以资源精深加工、轻工产品为重点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持有条件的边境地区有序承接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可再生能源等优势产业;支持打造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产业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等,建设一批集产品加工、包装、仓储、集散、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二是搭建就业协作平台。推动东中部地区与边境地区就业协作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三是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升人力资本,激发内生动力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守土固边、兴边富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人。要充分发挥边境重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企业集聚效应吸引经济型人口流入和与之伴生的社会型人口流入,提升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采取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政策,逐步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艰苦边远地区群众的就业难题。要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城市人才下乡服务的激励政策,定向培养守边护边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制定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拓宽选调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人才向边境地区流动的渠道,人尽其才。抢抓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等契机,吸引人才返乡留乡。畅通乡村人员赴城市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懂市场、懂技术、懂法律的现代乡村人才。

  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要以边民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解决好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加大交通、教育、医疗、饮水、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新基建建设,提高行政村、抵边自然村的网络覆盖水平,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向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向送公共服务上门转变。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优化中小学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分配,加强职业教育,全方位多维度提升边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边境地区与院校合作办学,大力推广在线教育等模式,弥补师资短板。完善国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向抵边村倾斜,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更好满足边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优化移民和边民分类补助机制,确保边民能够安心守边护边,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丁赛: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几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前,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经济总量的“蛋糕”做大,同时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从1997年开始,民族八省区GDP增速连年超过全国GDP平均增速,GDP总量占全国GDP的比值从1997年的9.6%小幅升至2020年的10.3%。相较而言,民族地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制造业层次偏低,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科技、教育、人才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市场主体不强,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依然明显。民族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外部约束和功能定位不同,不同区域也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如,贵州连续多年GDP增速在10%左右,但人均GDP在31个省份中长期居后,2014年位居第30,2020年升至第27位。而有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出现了下滑情况。相关研究表明,有的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高于所在地市和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

  二是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实现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三五”以来,民族八省区用于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平均超过了70%。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的支持下,民族地区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有短板弱项,增进民生福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主要体现为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平衡,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甚至有扩大化趋势。

  三是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通常,城乡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作为衡量指标。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008年的3.33倍下降到2020年的2.56倍,但仍明显高于1982年的1.98倍。2021年民族八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低于全国水平的有内蒙古、广西和新疆,与全国水平一致的是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高于全国的有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民族八省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结合地区特点谋篇布局。

  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要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实施脱贫村提升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增加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脱贫家庭的经济收入。

  在区域协同发展上,要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绿色发展作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在产业发展为主和生态功能为主的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平衡,促进空间的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重点加快陆海新通道建设,更好发挥民族地区内引外联的区位优势,增强辐射能力。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发展基础,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民族地区向现代化不断迈进。

  二是持续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处理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薄弱区域要加速改进,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要优先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重点关注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缩小县级层面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大非国有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三是多方协同发力,缩小收入水平差距,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民族地区应加快新技术转化,开展多层次的劳动力培训,提升人力资本,进一步缩小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加大收入流动性,包括个人收入流动性和代际收入流动性。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在初次分配上更强调效率,再次分配应在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上下功夫,配合中央不断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为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慈善事业营造良好环境。

  

倪好:要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繁荣富强的中国是56个民族共同开发和拥有的,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矿、水系源头、生态屏障和文化宝库,不少地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目前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经济底子薄弱、群众增收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精准施策。

  要坚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构建惠及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并将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要坚持促进民族地区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短期来看,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长期来看,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于教育的公平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充分发展,是全国教育实现均衡、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育发展了,民族地区的整体人力资本提升了,才能够实现经济领域的飞跃、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社会领域的和谐,才能够真正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补齐短板、强化弱项。

  应该意识到,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柴米油盐”的富足,也意味着精神头脑的富足。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导各族群众追求幸福而有尊严的人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仓廪实”“衣食足”到“知礼节”“知荣辱”的转化并非自动的、普遍的和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既要做好“管肚子”工作,也要做好“管脑子”工作。前者影响的是发展的力度和速度,后者影响的是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这就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仅要培养各类人才,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还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做好“管脑子”工作,关键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工作是“走心”的事业,需要润物无声的行动、精诚所至的精神,需要深入调研、倾听基层的声音,因地制宜实施增进民生福祉的项目。争取民心,离不开精耕细作的工作方式。要沉下心、弯下腰,走进群众生活,增进信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