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边境线上美丽绽放——云南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系列报道(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文振 发布日期:2022-11-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文艺骨干培训进乡村。孙文振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云南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3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云南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说。

  党的政策好 国旗迎风飘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希望乡亲们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亲切关怀,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动情地说。

  走进独龙江乡,以前的茅草屋变成了灰顶黄墙的现代民居,水泥路面干净整洁。202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5万元。

  多年来,云南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发展大局,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

  云南省有25个边境县(市),4060公里边境线不仅是强边固防的第一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第一阵地。2021年,云南省启动边境小康示范村(自然村)建设,目的就是要把边疆村寨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城子五组,这个位于中老边境一线的村寨美如花园。“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全靠党的政策好。”村民岩罕勇开心地说,得益于村寨大力发展产业,他家种植了100余亩橡胶,30余亩冬季蔬菜,全家7口人,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一村一景映边疆。通过示范区建设,云南边境许多村寨走上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双融合双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村寨人家的屋顶上飘扬着国旗,村村寨寨传唱着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的歌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迈向现代化 培根又铸魂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在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司莫拉有500多年历史,曾是贫穷落后的地方。2014年以来,司莫拉通过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交通、旅游等项目,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通畅工程、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小山村变身国家AAAA级景区。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在村寨随处可见。

  “我们围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礼品,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腾冲市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村民吃上“旅游饭”,2021年人均纯收入18860元。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致富带头人赵珍,也利用家乡傣族传统村落发展民宿,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她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召存信的侄孙女。

  70多年前,召存信第一个在云南普洱的民族团结誓词上签字。70多年后,后人们传唱他的事迹,传承着他的精神。“爷爷曾教导我们,要把各族群众拢在一起,事情就能做好做成。”赵珍说,爷爷留下一条家规: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不管是什么民族的群众来到家里,一定要让人家留下来吃了饭再走。

  普洱市居住着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我们不仅有召存信、拉勐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历史代表人物,而且还有‘宾弄赛嗨’(指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长期互帮互助,结下深厚友谊,形成的一种友好关系)的优良传统。”普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普洱市民族宗教委主任吴文早说。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江城县用中华文化培根、革命文化铸魂,积极实施“双百”工程,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创产业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江城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杨燕说。

  感恩心向党 未来更幸福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10位老支书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总书记的回信,让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欢欣鼓舞。2021年10月20日,沧源县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盟誓大会,各族代表郑重盟誓:“永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班洪乡是沧源县6个边境乡镇之一,国境线长6.6公里。今年8月,班洪乡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乡里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当好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收信人’。”班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家俊说,“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云南省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领民族工作,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各领域全过程,11个市(州)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33个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51个单位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是与缅甸接壤的抵边村寨,被称为“极边第一村”,全村59户村民共同守护着1.7公里长的边境线。村北400米处的打洛江上,就是政府修建的全长112米的“极边感恩第一桥”龙利桥。桥边木牌上写道:“桥是连心桥,路是小康路,情是党恩情”。

  如今,“感恩桥”变成“致富桥”。有了桥,村里的农产品再也不愁卖了。2021年,龙利村实现年产值624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我们要给游客讲好‘感恩桥’的故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来走走‘感恩桥’,来感受龙利村现代化小康村建设的发展成果。”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说。

  龙利村的“蝶变”,正是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小康村建设的和风吹拂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边境线上美丽绽放。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