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龙小帆 发布日期:2023-0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足音铿锵——大足石刻研究院70周年成果展”近日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开展,展期3个月。

  展览设“守护·薪火相传”“保护·功在千秋”“阐释·挖掘价值”“弘扬·文化共享”4个主题单元,通过实物、档案、历史照片、影像等,全面呈现1952年建立文物保护机构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在文物管理、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足石刻保护项目——北山石刻保护长廊的建设,拉开了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事业的序幕。其后,1961年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2019年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足石刻全集》出版等,成为大足石刻研究院70年文博事业篇章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这些都在展览中得以呈现。

  展览开幕当天,大足石刻研究院举行了建院70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从成立时的大足县文管所,到1990年成为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再到2019年升格为大足石刻研究院,70年来,大足石刻保护机构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大足石刻的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来,大足石刻的保护卓有成效。针对石窟渗水、岩体失稳、石质风化等突出病害,相继开展上百项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方式上,正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在保护手段上,正从传统的工程性保护,向科技保护、数字保护跨越;在保护内容上,正从更宏观的真实性原则出发,向文物本体所依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历史信息的保护拓展。同时,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日本等国文物保护机构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70年来,大足石刻的研究成果丰硕。成立研究学会、举办国际会议、出版学刊论著、建立“大足学”等,不断挖掘大足石刻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其中,历时16年编撰出版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1卷19册的《大足石刻全集》考古报告,填补了我国大型石窟寺编写和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成为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石窟寺考古的代表性著作。大足石刻研究逐渐上升到体系和学科的高度,形成了“北有敦煌学,南有大足学”的双星格局。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大足石刻70年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表示,建景区、增设施、添展馆、办展览、扩宣传、搞活动、提质效……70年的发展,实现了大足石刻传承利用的新跨越。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其5万余尊石窟造像是9世纪至13世纪中国石窟最为辉煌的代表作,是佛教、道教、儒家和谐共处与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中国民族报》(2023年1月13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