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黑陶:奏响“泥与火之歌”
来源:中国民族报 才让 发布日期:2025-05-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黑陶茶具。

黑陶牛奶壶。

非遗传承人谢格太在制作黑陶。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中国陶瓷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闻名于世。其中,黑陶宛如深邃的墨玉,温润中透着灵动的光泽,深藏高原地区的千年文化沉淀。2008年,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是我国黑陶产地之一。作为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玛黑陶早已超越了生活器皿的功能范畴,成为穿梭于时光长河中的文化信使。它们承载着藏族同胞在高原上繁衍生息的智慧密码,凝聚着他们对美的独特感悟与追求,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手造”黑陶 薪火相传

  黑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5000年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4000年的拉萨曲贡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黑陶制品。此外,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也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华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黑陶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班玛人的祖先从西藏阿里地区迁移而来,途经西藏山南、工布等地,最终来到了如今的果洛地区,制陶工艺也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班玛县的黑陶制作技艺已经流传了超过600年,并保留了最初的制作方法——泥条捏塑法,即将陶泥搓成长条,然后自下而上螺旋盘筑成器皿的大体样子,再手工捏制成器。这种工艺在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便已使用。匠人们借助慢轮,凭一双巧手,就能将陶泥层层盘筑成型。盘筑完成后,再用卵石细细打磨,直至陶器表面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这种原始的制作方式,让每一件黑陶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烙印着大地的温度与匠人的呼吸。

  班玛黑陶历经烈火淬炼,其深邃的黑色外表光可鉴人。每一件黑陶作品都镌刻着独特的纹理与造型,无不彰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智慧。

  班玛黑陶以其丰富的品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统之中。从盛装酥油、青稞的壶、坛、罐,到烹饪饮食所用的各类器皿,黑陶制品贯穿于高原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实用器具。

  泥火交融 道法自然

  班玛黑陶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每一件黑陶的诞生,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匠人的精湛技艺。

  制作黑陶要经过取土、晾晒、粉碎、和泥、成型、阴干、烧制等12道工序。选土是制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制作班玛黑陶的陶土,取自班玛县灯塔乡的山地。这里的土质里矿物质含量较高,为黑陶的耐用性奠定了基础,烧制后黑陶表面虽略显粗糙,但质地坚硬,可耐受高温而不炸裂。

  匠人们将选好的泥土曝晒,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水分,之后再经牦牛蹄反复踩踏,这一过程是为了增加泥土的黏性。经过曝晒、踩踏等工序处理后的陶土,被匠人们用泥条捏塑法塑成毛坯。毛坯阴干后,便迎来了烧制环节。烧制过程需要使用松木慢火焙烧,这一过程将持续几个小时。在这期间,匠人们时刻关注着火候和温度的变化。松木燃烧时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也融入其中,使黑陶别具韵味。最后的工序是封窑渗碳,让陶器在特殊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最终成就如墨玉般的光泽。

  虽然黑陶不像彩陶那般色彩斑斓,但其风格独特的刻花、古朴而又典雅的造型照样夺人眼球。在黑陶装饰环节,匠人手中的牛角刀在陶坯表面游走。随着牛角刀的舞动,莲花、牦牛、格桑花等高原图样渐次浮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八宝”纹饰体系。这些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牦牛是高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象征着勤劳与坚韧;格桑花则寓意着幸福与吉祥……每一件黑陶上的纹饰,都是匠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千年技艺 焕发新生

  在班玛县,有一位把泥土当宝贝、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手艺人,他就是谢格太。作为一位出生于黑陶世家的孩子,他从小就在班玛县灯塔乡老家跟随父亲旦正杰学习黑陶、泥塑、面具制作。

  谢格太是班玛黑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的祖辈是果洛有名的黑陶技师。耳濡目染下,谢格太从小就开始学习黑陶技艺。2014年3月,谢格太创立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想要把千年的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带领更多人一起致富。

  嵌着藏银装饰的茶具套装,将传统黑陶的质朴与藏银的华丽完美结合,既保留了黑陶的独特韵味,又增添了一份时尚与精致;融合唐卡元素的摆件,则将黑陶艺术与唐卡绘画的魅力融为一体,成为都市青年竞相收藏的文化珍品……在谢格太的带领下,传统黑陶与现代生活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咖啡杯、香炉、烟灰缸、花瓶等黑陶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谢格太不仅致力于复原藏式唐卡颜料研磨器、酥油茶壶等传统器型,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器物,重新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更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将黑陶技艺转化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班玛县多个村庄建立起黑陶工坊,黑陶制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系统学习制陶技艺,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

  近年来,班玛县推动黑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系列以黑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景点,黑陶已成为班玛县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班玛县都会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体验陶艺制作,感受黑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活态传承+产业活化”的模式,既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更构建起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班玛黑陶的千年窑火从未熄灭,在当代匠人的掌心焕发出生命力。从千年时光中走来的黑陶,已成为古老智慧与当代审美的双重奏鸣,见证着高原泥土在时光的淬炼中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