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一座移民城市,从“灵州会盟”“三线建设”“闽宁协作”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到如今涌现出的“宁夏妈妈王菊茹”“公交司机杨彦锋”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都彰显着银川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银川市构建“1661”工作体系,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党建引领等“六项提升行动”,推动打造红色家园等“六个家园”,坚持和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党建领航,夯实红色根基
银川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铸牢”主线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融合协作工作机制。
实施书记领航工程。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打造“书记工作室”、基层治理实训基地,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分级分类培训和跨县(市)区“跟岗锻炼”机制,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深入实施“四个一批”进班子计划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育强后备力量的能力本领,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实施党员先锋工程。严格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常态化开展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走进生活作贡献”和“网上网下作贡献”活动。党员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就业指导等服务。深化“石榴籽”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理论宣讲站等载体平台的宣传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施组织延伸工程。纵向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链条,横向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联合党委”,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基层组织链条,联动驻区单位和党支部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精准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构建起融合协作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实现“1+1>2”的共建效果;灵武市镇河塔社区健全“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户”四级组织体系,组建8个邻里(网格)党小组,将所有居民纳入网格管理,推进“红色网格兜底、民族团结先行”的工作理念走深走实。
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银川市立足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持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拓宽融媒传播路径,提升宣传教育质效。
擦亮宣讲品牌,传递党的声音。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五史”“五观”学习教育,深化“石榴花开·银领思政”“理响银川”等品牌建设,推进“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银川故事。
植根中华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中华传统服饰展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兴庆区庆春社区吸收100余名居民群众加入志愿团队,搭建“石榴籽草根舞台”,累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40余场次。灵武市镇河塔社区培育秦腔、社火、秧歌等非遗团体,常态化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次次有展演”的文化汇演机制。贺兰县如意湖社区推动“一小区一特色一品牌”建设,开展“绘石文化节”、传统民俗运动会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纽带。
深化融媒传播,凝聚网络力量。积极打造“互联网+铸牢”品牌,“小宁大讲堂”“银银带你看银川”“手绘长图”等融媒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银川好网民”系列活动推出的《德耀银川·礼赞模范》《我在银川挺好的》等新媒体产品,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银川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
深化活动共融,推进“三项计划”。创新打造贺兰山东麓旅游促进“三交”示范带,发布AI主题歌曲《遇见银川》,培育选树镇北堡影视城、贺兰山岩画、漫葡小镇等12个“铸牢”示范景区。推进“体育+铸牢”主题活动,举办“石榴籽杯”青少年五人足球俱乐部联赛、“民族团结进步杯”足球赛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融居互嵌,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彩桥梁
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以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为契机,银川市积极拓宽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紧盯空间共聚,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强化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推进“智慧住建”平台建设和应用,在销售集中住宅小区、分配保障性安置房、统建农房过程中,突出各民族插花混居,摇号分配2.2万套保障性住房,插花式安置27.4万名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移民。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等注重融入中华文化符号。
围绕服务共享,将“铸牢”纳入完整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生活环境宜居、治理机制健全的完整社区。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社区服务清单体系建设,不断细化丰富住房保障、就业供给、就医就学、“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聚焦基层治理,推进落实“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推进“石榴籽”警务室、调解室等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及时就地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深化联动机制,丰富调解参与力量,提升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质效。全面推动群防组织建设,规范健全社区(村)治安保卫委员会运行机制,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银川市将继续深化“1661”工作体系建设,擦亮“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持续巩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