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创作更多文学精品——2019年度民族地区文学创作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0-07-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9年度,我国民族地区文学创作百花齐放、收获颇丰。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和评析。2019年度民族地区文学创作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扎根人民和生活,用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广袤的希望田野,记录壮阔的改革实践,讴歌可爱的人民,捕捉升腾的梦想的创作实践。


 

以文学的美好赋予人们温暖与力量—— 2019年青海世居民族文学阅读札记

贴近时代 直面现实 深入基层——2019年度西藏小说、散文作品创作综述

于沉静中观照现实、品味生命—— 2019年宁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瞥 

与时代同步,凸显个性特色—— 2019年度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以文学的声音讲好草原故事—— 2019年度内蒙古小说、散文作品创作综述

美丽南方的文学抒写——2019年度广西民族文学创作述略

扎根丰厚文化资源 融汇多重审美意蕴——2019年度云南文学创作漫评

 


 

以文学的美好赋予人们温暖与力量

—— 2019年青海世居民族文学阅读札记

 卓玛 

青海祁连风光 图片来自新华网

  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民族是青海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勾画了青海多民族文学丰富的创作图景,成为青海文学个性与品质的重要保证。2019年,青海少数民族文学收获了一批重要的小说作品,其中梅卓、万玛才旦、次仁顿珠、韩庆功等人的作品表现出成熟作家的实力。同时,青海省作家协会与青海人民出版社联手对6个世居民族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深入盘点,结集出版了《青海世居民族经典记录丛书》,成为青海散文的年度重要收获。

  小说创作彰显成熟作家的实力

  藏族女作家梅卓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是去年青海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是作者出于重述《格萨尔》史诗的创作自觉和“为女儿写一部《哈利·波特》式小说的冲动”,而为读者奉献的一部新作。该书以《格萨尔王传》四大战役之首的“魔岭大战”为背景,讲述了藏族少年阿旺罗罗历经各种磨难与修炼,最终成长为一代神授艺人的故事。

  《格萨尔》这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深刻影响着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民俗生活。梅卓在小说中传递了藏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体现出别样的文化延续感。梅卓生长、生活于青海这片土地,谙熟史诗的内涵、传播特点及其蕴含的精神与信仰,并有着丰富的口头传播资料,在这一题材的诠释上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她娴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努力为读者讲述曲折离奇、精彩纷呈的藏地故事,百科全书般呈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小说中不断溢出民俗、动物学、风物志、地理学等丰富的知识资源,反映出作家坚实有力的创作储备。格萨尔文化研究专家诺布旺丹认为:“梅卓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运用曲折而生动的笔法,对跨越千年的格萨尔史诗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语境进行了哲理性反思,深刻表达了文化语境、故事本体和演述艺人三者作为活态史诗的三要素,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整体性生态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这一千年不变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详细】


贴近时代 直面现实 深入基层

——2019年度西藏小说、散文作品创作综述

李洪川 

在西藏日喀则,雪山映衬下的多庆错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2019年,西藏自治区作家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基层、深挖题材,直面现实、笔耕不辍,在文学追求中不断增进人生体验与艺术历练,使得创作更具艺术的勇气与生活的底气,从而也使整体的小说、散文创作更接地气、更具生气。

  创作紧贴时代主题

  2019年,西藏广大作家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从全区发展改革、社会稳定、生态建设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努力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学作品。

  2019年,益希单增、吉米平阶等一线少数民族作家,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创作了小说《旋转的世界》《一颗黑豌豆》,并在《民族文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号刊登。次仁罗布的小说《我的汉族爷爷》在《长江文艺》第6期头条刊登,并被《小说选刊》转载。益希单增的小说《旋转的世界》讲述的是一名普通的农奴阿桑在解放军的指引和帮助下一步步成长,成为新时代主人翁的故事。吉米平阶的小说《一颗黑豌豆》采用倒叙、插叙等写作方式,再现了18军普通女战士进藏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经历,讴歌她们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次仁罗布的小说《我的汉族爷爷》通过寻根、送爷爷魂归故里等情节,缅怀、回顾了一名普通红军战士的一生,讲述了这名红军战士不仅是英雄,更是一个讲诚信守承诺之人的故事,作品体现了红军和藏族人民军民鱼水情深和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这3部作品从不同层面记录和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作品创作上也突破了传统英模题材的惯性思维,聚焦伟大事业背后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以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描述,塑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人物。

【详细】


于沉静中观照现实、品味生命

—— 2019年宁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瞥

 白 草 

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宁夏当代文学呈现出几个较为显著的意识特征,即现实关怀意识、乡土意识与生命意识。对于宁夏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反映本民族生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回、维吾尔、东乡等各族作家以其题材多样、风格相异的作品,丰富了当代宁夏文学,引人关注。2019年,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们于沉稳低调中生活写作,取得了不俗的实绩。

  现实关怀意识:关注人以及幽微的人性

  擅写宁夏西海固地区普通民众生活的作家石舒清,近几年尝试拓展创作领域,表现他所经历和体验的城市生活。他本年度发表的短篇小说《高邻》,取材自邻人,以略带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已进入晚境的老年人的情感生活,幽默背后,满是凄凉意味。写老人,实则为关注人以及幽微的人性。对人的关注,尤其对一切生命的护惜,是石舒清基本的创作趋向。他的长篇小说《三岔河》几乎实录了作家童年记忆世界中的人和事,展示了平凡小人物于逆境中的诸样态。一些人挣扎之后,或消失或退却;一些人被生活所改变或改变了生活,沿着曲折的路歪歪斜斜地走下来,生命本身的力量支撑了他们并成为一种活力。在《三岔河》中,一种无形而有力度的文气贯通始终,因而看似各自独立的篇章包含在一个整体结构之中。同时,那种于自然而无痕迹的叙事、描写上,能够看出作家用了心思且心思用对了地方的考究。有时,小说在吸引了全副注意力的叙事进程中,一种“陌生化”的修辞会再度激起读者的阅读喜悦,如“在大雨里听到了狗吠声,像火柴在风里总也擦不亮似的”即是。故而石舒清长篇小说也表现出“现代文学”的“文章之美”的特点——当一种叙事流于庸熟之际,便有“简洁生辣”的风格兴起。

  在小说艺术上同样考究、用心的作家,还有李进祥。他的短篇小说集《生生不息》收录中短篇小说作品12篇。《带着男人上北京》《三个女人》《夜半回乡》等皆以“在车上”为写作模式,故事发生在列车、客车及小轿车上,车程距离决定着小说叙事进程的长短。以《带着男人上北京》为例,其中人物设置颇为规整:一对夫妻上京求医治病,是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两对——一对相互利用的男女,他们的生活状况已经变得污浊;一对刚刚涉入人世的年轻人,还葆有单纯可爱。求医夫妇用行为教育了另外两对人物。这对夫妻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那偶尔向里一瞥者的面目,这一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其人生。“在车上”模式其实为小说常见情节类型,又名“旅行的情节”。李进祥采用此种情节,缘于它契合了他的心性,一种对人世好奇和细心观察的精神。于推陈出新的类型变化中,寄寓着作家深深的、关注现实的“淑世意识”。

【详细】


与时代同步,凸显个性特色

—— 2019年度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常在 

贵州黄果树瀑布 卢志佳摄

  2019年,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喜获丰收,表现为创作门类多样,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文学批评、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创作题材丰富,既有大量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有相当多关注自然、关注人的内心以及探究历史、探索未来的作品。各族作家与时代同步,用手中的笔抒写时代,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 成熟作家风头正劲

  自2005年、2006年连续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雪豆》《傩赐》以来,仡佬族作家王华以创作优秀的长篇小说引起国内外的关注。2019年,她的长篇小说《花河》英文版出版发行。这一年,她还出版了长篇小说《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和《在路上》。王华之前的长篇小说着重于对乡村及乡村女性命运的关注,《花河》应该说是她长篇小说的顶峰之作。《仰望苍穹》的出版,让读者看到她的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而《在路上》是她重新审视、记录农村的现实题材作品,小说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刻画,恰好展示了当下贵州农村的时代画卷。

  同样是仡佬族作家的肖勤,继2018年获得《民族文学》《十月》年度奖项之后,2019年着重把笔力放在贵州扶贫攻坚的抒写上。2019年,肖勤沿袭一贯的创作特点,即很好地让时代发展脉搏跳动在文学这片土地上,从而使时代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机呈现。她的长篇报告文学《迎香记》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

【详细】


以文学的声音讲好草原故事

—— 2019年度内蒙古小说、散文作品创作综述

 赵富荣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 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面向现实书写,以文学的声音讲好行进中草原的故事,一直是内蒙古作家的自觉选择。2019年,对于蓄势待发的内蒙古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内蒙古作家的现实题材力作相继登上《人民文学》等刊物的版面。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记述了乌兰牧骑几代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为广大牧民送去欢乐的故事,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将扶贫主题与反映时代新变相结合,中篇小说《鸿雁的故乡》艺术地再现乌兰牧骑那种不断奋斗、传递真善美的风采。这几部作品以丰厚的情感聚焦内蒙古澎湃的现实生活,传达昂扬的时代精神,体现着内蒙古现实题材创作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2019年度内蒙古文坛的代表之作。

  时代主题的高度聚焦

  201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卷首语这样评价阿勒得尔图的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一件件小事,内里水草丰美,密度厚度与内心情感相合;一片片大爱,格局天高地阔,时间空间与国家民族相接。真切的生活、淳朴的诚意,来自人民;向心的力量、美好的艺术,服务人民。”

  艾平的写作一直立足于呼伦贝尔草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民族历史文化,跟踪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塑造独具游牧文化特质和当代风貌的草原人物形象,展示草原的深邃与博大、传统与巨变。2019年,他的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将扶贫主题放在本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手工业的恢复转化以及现代科技对民族生活的影响等背景中,将寻找故乡与反映时代新变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民族风味浓、时代气息足、艺术品质高的大故事。

【详细】


美丽南方的文学抒写

——2019年度广西民族文学创作述略

 陆以宏 

雨后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云雾升腾,美如仙境。 刘满仓摄 新华社发

  “美丽南方”是广西这片南疆热土的诗意代称,源自著名壮族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山奇水秀、面海沿边的广西滋养了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也滋养了以“三剑客”“后三剑客”为代表的“文学桂军”。2019年度广西民族文学创作整体上既保持了为人称道的“野气”“灵性”与勃勃生机,又在个性化的深耕细作中彰显了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的群体性探索与超越,同时在叙事策略上体现了言说对象由“南方生态”向“南方心态”的掘进、言说方式兼收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自觉,折射出新时代广西文学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长篇小说为数不多但分量不轻

  “上岭村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或者摇篮。”2019年,凡一平的长篇小说《蝉声唱》从别样的视角演绎永不褪色的故乡情结,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作品在相对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完整性的同时,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和化繁为简的话语,温情讲述主人公罗光灯和蓝必旺自幼被抱错,以及身份互换后遭遇的种种故事,在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恒常之间展现了“上岭村男人”波诡云谲的生存状态与心灵状态。

  “每个扶贫工作队员都可以从我创作的小说《驻村笔记》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一直留守桂西北大石山区的潘红日是一位颇具现实情怀的作家。《驻村笔记》“从村部上的28块牌子写起”,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为情节主线,在虚实结合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展现桂西北大石山区的世态生活相,塑造了以“第一书记”毛志平为代表的新时代扶贫干部群像,被称为“国内首部精准扶贫长篇”,并获得了第18届百花文学奖。

【详细】


扎根丰厚文化资源 融汇多重审美意蕴

——2019年度云南文学创作漫评

杨荣昌

云雾缭绕的独龙江峡谷。 江文耀摄

  2019年,云南作家承继悠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历史和现实的纵深处,探究文学与时代之间的联系。无论是着力于追寻历史风韵、观照现实民生的小说,还是集中于对人类生存世相深度呈现的散文,作家们都扎根民族文化资源丰厚的云岭大地,不断修炼写作功力,形成融汇多重审美意蕴的文学创作风格。

  历史与现实的旋律共鸣

  2019年,云南作家的长篇小说成果首推张庆国的《老鹰之歌》。小说以南洋华侨机工积极回国投身抗日战争的史实为背景,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复杂画卷。《老鹰之歌》的写作题旨,首先是一曲关于抗战的充满悲怆色彩的生命颂词。同时,作为纪实性写作,小说的另一重写作题旨,是在人性层面上对漫长历史时空中爱恨情仇的真切书写与表达。作家力图站在更高的视点来展开抗战叙事,将人物放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政治格局中进行考量,表现其生命的倔强与无奈。

  同样是历史题材,段爱松的长篇小说《金缕曲》讲述了古滇国的历史。在写作手法上,小说借鉴了音乐中的多声部复调结构来讲述主人公漫长的返乡和救赎之路,通过体验与超验、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使得小说具有多重文化意蕴。段爱松的另一部短篇小说《招月》则延续了对先锋艺术的探索,以恍惚迷离的梦境展开讲述一个小镇家庭的磨难史。作者叙事视角不断变化,既强化了主体对于世界的体认,也延展了文学表现的意义空间,因此带有强烈的寓言意味。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