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资料图片
一
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另一座为云南丽江古城),它就是山西平遥古城。
从东门入城,下榻客栈。典型的北方民居,火炕、大红窗花,大红喜气的攀枝莲被面,散发着乡土气息,精美的木雕、砖雕、壁画,古色古香。安顿好行李,我们便出门游古城。
站在古城墙上,放眼望去,近处可以看到屋脊和翘檐,远处街巷纵横交错,整个古城宛如一幅八卦图。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
南大街又称明清街,是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之处。这条不长的古街上,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有票号、镖局、当铺、药铺、肉铺、绸缎庄等店铺和古民居建筑,至今这里依旧是古城的繁华闹市。
难怪人们把平遥古城看作是明清时期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单是南大街上的百川通票号、同兴公镖局、协同庆票号这些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足以让人惊叹。尤其是古城中的票号,在我国银行史上开创了先河,由晋而浙、徽,乃至全国,一票走遍天下。
因整座城池宛如一只乌龟向南爬行,平遥古城还有着“龟城”的别称。在南大街这条主线上,市楼是中心,以此为轴心,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展现了对称之美。城内街道总体呈“土”字形,然后按八卦方位,建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子。不过,这样精妙的布局,走在大街上,你是没法感受到的,只有居高望远才会一目了然。
二
逛古城古街,我喜欢捡拾角角落落的“遗漏”。
对于一座古城来说,经过历朝历代的改建扩建,那些最原始的砖瓦梁柱,想要完整地保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倘若有幸一睹残垣断壁或是一截木头、半块瓦当,已是很幸运了。
在平遥古城西大街上,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这里过去是一家商号,名叫“日昇昌”。清道光三年(1823年),我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立,由此揭开了我国金融史上辉煌的一页。
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把日昇昌票号誉为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外祖父”。这样的评价,不是轻易得出的结论,而是基于日昇昌曾几乎遍布全国的昌盛繁荣,以及业务发展至东南亚和欧美的远见卓识。
平遥商人把诚信刻在骨子里。票号兴起于平遥,日昇昌就是代表。它让各地的银钱往来变得便捷而安全,也让我国银行有了最初的雏形。
前临繁华街市,后通幽静巷道,斑驳的黑色院门上,布满了木头细密的裂纹。“日昇昌记”金字牌匾依旧,院子的主人却已换了几轮。如今,日昇昌旧址已被开发为中国钱庄(票号)博物馆。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当代银行最早的影子,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受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聆听一个时代进步的声音。
橘色夕阳斜照着这个安静古老的院落,即使只是短暂触摸那些穿堂楼院的古色,心里也不禁感慨万端:这样一座弹丸之城,居然孕育出了享誉中外的“大清金融第一街”和日昇昌创始人雷履泰这样的银行家。
当年的日昇昌,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甚至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可谓“一纸风行”。据说,全盛时期的日昇昌竟然占有清政府80%的白银储备,纵横寰宇,叱咤风云,被誉为“晋商巅峰的标志,中国商业的奇迹”。
我的目光停留在那一块块金字牌匾上,它们历经兴衰成败而宠辱不惊,荣耀百年而光芒依旧。
三
行走在古城,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晋商文化气息。南大街的两侧,票号甚多,论起来应该与日昇昌这个开创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票号的下游产业,南大街的镖行,隔不了多远就有一家,同兴公镖局、中国镖局、华北第一镖局等,他们共同担负起了山西商人财物的安保职责。
平遥的镖局,很是著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我国古代镖局文化的绝佳之地。
当年晋商云集平遥古城,票号业、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保镖业的发展,因此催生了众多镖局。在那个年代,平遥的单人保镖很多,上规模的才称“镖局”。镖局的业务一般有四类:钱镖、物镖、人镖和信镖。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武林大师王正清创立的同兴公镖局承担了一桩最大、最特殊的镖务。当时,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奔西安,路经平遥时,以王正清之子、同兴公镖局二代掌柜王树茂为领镖的几个著名镖局,将慈禧太后等护送到西安。
“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电视剧《乔家大院》当中,对山西镖局历史就有鲜活的演绎。
艺术虽虚构,但来源于生活。如今,走进同兴公镖局旧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保存的镖旗、独轮镖车、十八般兵器等,感受镖局文化,这也是晋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
暮色中的平遥古城,如同一卷泛黄的史书,被晚风轻轻翻开。青砖灰瓦的街巷间,灯笼已然亮起,光影在夯土城墙上流淌,仿佛每一道裂痕都在讲述着晋商驼铃的传奇。位于古城西南边的《又见平遥》剧场,正上演着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
很少有机会这样去看一台演出,剧场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观剧犹如一场穿越。我时而是一个观众,时而又像一个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故事场景中,捡拾晋商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从纷繁的生活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
镖师们的故事扣人心弦,他们为了完成使命,明知生死未卜却别妻离子,决绝踏上征程。无论是镖师临行前的洗浴,还是他们在城墙上灵魂归来的幻影,都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历史厚重感。演员们似乎和角色早已合而为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无畏,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晋商文化中“义”的精神内涵。
观众或为“镖师”的乡亲,或为“赵家”的宾客,或为纯粹的旁观者。由于离演员很近,强烈的代入感使他们很快融入角色。光线、音乐,还有风,都在周围流动,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跌宕起伏的情节或喜或悲。
走出剧场,内心依然难以平静。霓虹彩灯闪烁下,我仿佛从一场梦境中回归。激情粗犷的表演,令人血脉偾张的舞蹈,这场沉浸式领略晋商文化的灵魂之旅,让人一次次泫然泪下。这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将晋商文化、镖局文化凝练成可触摸的符号。
五
夜色中,青石街巷两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散发出温暖而古朴的光芒。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耳畔响起宛转哀怨的歌声《走西口》。这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一首民歌讲述了一段历史。在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经山西杀虎口出关,向西北迁移至内蒙古、新疆地区从事农业、商品交易,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被称为“走西口”。“走西口”对于推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部跨越400余年的民族交融的厚重史诗。
听包头人说,因为晋商走西口,才一点一点有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形,包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是山西一户姓乔的商人两百多年前在包头开设的商号名称,可见当时走西口的商旅队伍有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
恍惚间,晋商遥远而细碎的马蹄声,又一次在尘沙飞扬的漫漫古道上响起。
走在泛着橘黄色幽光的青石街道上,一个个静谧的老旧院门,不禁让人生发出几分怀古幽思。穿行小巷间,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给人一种历史的庄严和厚重感,让人恍惚不知何年。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推动时间的交替与万物转换,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历史的风云,见证着古城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古城安静而内敛的气质、独特而古老的魅力。
回到客栈,意犹未尽。好客的店主请我们在庭院的天井喝茶聊天。黑色夜幕,繁星点点,杯盏间斟出的故事三三两两,人影绰绰中细数晋商五百年风云变幻,在远去的时光中越发恒久。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