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犹如静水流深,沉淀着东方美学,映照出中国智慧。在水一方,不少青年涉水而行。他们以技为钥,以艺为灯,在非遗的历史深处打捞、创新,用一件件作品奏响古韵新声,让传统文化穿透蜿蜒流转的岁月,抵达更多人身边。
“85后”国风手艺人、自媒体博主雁鸿就是其中之一。从护士到手工博主,6年间,她将易拉罐、锡纸、开心果壳、泡面桶等稀松平常的物件,制作成独具匠心的头饰、铠甲、花灯、狮帽、风筝、花瓶……这些作品不仅饱含东方审美,还与社会热点同频共振,用“破题、破局、破圈”为非遗的当代表达探索新路径,将新生代手艺人的传承之心融于一技一艺。
雁鸿穿着自己制作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婚服。
寄情非遗
民族风情里的“风雅颂”
蓉城三月,红了桃花,绿了杨柳。当工作室前的油菜花黄了一片时,雁鸿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婚服也终于完工。历时3个月,她长舒一口气。今年,她开启制作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服饰系列,这件蒙古族传统婚服,正是作品之一。
2024年年尾,在鄂尔多斯博物馆,一件蒙古族传统婚服让雁鸿一眼万年。用珊瑚、玛瑙、玉石等串缀而成的头饰,如繁星一般,召唤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思,也让雁鸿心生复刻这件婚服的念头。然而,要复刻这样一件传统民族服饰并非易事。蒙古族服饰华丽考究,不同地域的款式风格迥异。以头戴为例,鄂尔多斯各个旗(区)都有不同之处。此外,裙子的走线,衣服的领口、袖口、大襟的裹边以及刺绣,都有讲究。一套传统服饰,就像《诗经》一般,将流动的生活集合,凝练着地域的“风雅颂”。
要复刻得原汁原味,仅靠网络搜索远远不够。为此,雁鸿的朋友专门寄来自己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婚服,让她探究细节。
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程。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婚服的头戴用料以银为主,在布衬上镶嵌缝坠大量的红珊瑚、绿松石、玛瑙、玉石、珍珠,并辅以绣花。服饰图案多以自然、生活元素为灵感,如草原河流、日月星辰,在一针一线间诉说着历史与传说,呢喃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为了表示隆重,有些头戴甚至用錾刻技艺装饰。雁鸿用锡箔纸加工实现錾刻技艺的还原,有效降低了头饰的重量。
这种源于非遗又对其进行现代改造的巧思,在雁鸿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今年央视春晚节目《春意红包》中,6位表演者佩戴的“非遗手链”就是雁鸿的作品。雁鸿介绍,6套手链既采用了成都银花丝、皮影、剪纸、螺钿、绒花、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除夕当晚,表演者笑靥如花,举手之间,集合多项非遗的首饰,将新年祝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传递给万千观众。
“每一道纹路都是千年技艺的凝练,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的无声宣言,从历史长河到春晚舞台,非遗从未褪色。”雁鸿坚定地说。
复刻的敦煌供养人饰品。
跨界闯入
用现代方式打开非遗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在雁鸿看来,这首诗歌成为她的某种人生映射。
雁鸿本名何艳红,从小就喜欢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护士,后来转行成为新娘化妆师。2019年8月,雁鸿发布了用18个易拉罐制作京剧头冠的视频,走红出圈。此后,她决定遵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并逐渐成为优秀的手工博主。
在这条当时颇为冷门的赛道,雁鸿用一双巧手,将热播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大婚时的凤冠,《香蜜沉沉烬如霜》里锦觅和润玉结婚时的凤冠,《如懿传》中如懿佩戴的头饰、钿子、护甲等一一复刻。2019年,雁鸿受牛津大学邀请,以“中国创作的一万种可能”为主题做演讲,与国际友人分享中国非遗手工艺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自己的独特经历。
从用140个易拉罐做成“冰雪铠甲”,惊艳网友,到设计的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雁鸿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拔节生长。
她回忆,最开始自己更注重作品的外在样式。一次,网友在评论区指出,她的花丝镶嵌工艺不纯粹。这个批评点醒了她,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要做精做细,非遗技艺的潜心学习就必不可少”。
于是,雁鸿开始了进阶之旅。2021年,她拜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倪成玉为师,潜心学习银花丝技艺。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块石棉板,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粗细不等的银丝经过传承人的妙手,变身为精美的作品。随着学习的深入,雁鸿的技艺越发熟练,精美繁复的银花丝工艺品也屡屡出现在她的视频中。
点翠、绒花、缠花、花丝镶嵌、珐琅彩……雁鸿学习的非遗技艺越来越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更深。“传统技艺水准要达到一定高度,非一日之功。”她举例,在风筝制作中,搭建骨架不难,但是篾竹工艺却很难,力度要恰到好处,否则,篾出来的竹条一边薄,一边厚。这些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琢磨与练习才可以做到,没有捷径可走。雁鸿在焊接中烫过手,被篾竹刺伤过,经常熬夜到深夜,但她乐在其中。
非遗要焕新出彩,还需要向传统文化问道。这样的理念和坚持,始终贯穿于雁鸿的创作之中。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大明衣冠图志》《珠宝首饰制作工艺手册》等专著,了解服饰的发展、制作知识;又时常畅游在《山海经》、敦煌壁画、三星堆文物展览中,汲取历史、文化、艺术养分。在“山海经”系列作品中,雁鸿根据婴勺、夫诸等异兽的神话传说,设计出妆容、首饰,让上古神话焕新颜。她创新设计“永乐宫壁画系列”“敦煌供养人系列”等服饰作品,甚至唐代画家吴道子笔下《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美丽仙子,都被她用现代方式打开。
雁鸿沿着传统回溯而上,将非遗里的烟火四季、生活物语一一展现。“山海经”主题的非遗花丝六方瓶,是历史的低吟;锡箔纸仿錾刻的金乌,金光璀璨;花丝镶嵌做的口红套,诉说着国风的春花秋月。在她手下,非遗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动表达。
半面妆展示。
打破边界
万物皆可非遗
不设限,勇尝新,做手工博主的6年来,雁鸿不断走出舒适圈,进行新的探索。作品从大拉翅、翟冠等头饰、发冠,逐渐延伸,涵盖铠甲、龙舟、金嵌珍珠天球仪、花灯、风筝等品类。借“冬奥热”,用140个易拉罐制作2600片甲片推出冰雪铠甲;搭“科幻潮”,让“川剧幻梦机械少女”走进现实……在雁鸿眼中,万物皆可非遗。
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之后,雁鸿仿制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仪,致敬中国航天人。这件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雁鸿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第一次看见这件国宝后,就决定用易拉罐、亚克力、泡沫板、笔杆等容易获得的材料来复刻。
“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作品,涉及很多天文知识。”雁鸿请专业老师帮忙分解天球仪的结构,又参考了《古天文图》《仪象考成》等古籍,历时20余天,才完成了这件作品。
非遗混搭,早不是雁鸿的第一次。2023年第81届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她的作品“川剧幻梦机械少女”上演传统和科幻的碰撞,惊艳四座。“少女”衣服上镶嵌上万片镜面材质,呈现出科幻气质和机械风。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经典川剧《击鼓战金山》和三星堆青铜面具。
在雁鸿的创作中,反套路的脑洞、接地气的材料,处处可见。用小朋友做手工的扭扭棒来仿制绒花,用热熔胶设计形似白鹿的古风头饰,用土豆翻模做出古装剧里的发冠,用烟壳纸和餐巾纸制作复古娃娃的主题发冠……雁鸿让非遗既有美学的沉淀,也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情感。“更重要的是,用当下的话语来呈现、表达和传播,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中国非遗的美。”雁鸿一直在探索,她制作的半面妆,是与二次元漫画的结合;花丝镶嵌口红,是非遗在美妆上的探索。
“带着伟大的传统,去拥抱新的未来。”雁鸿在与非遗技艺的一次次邂逅中,照见初心,见证国潮、国风成为时尚“新宠”,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白月光”。她也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非遗技艺被看见、被热爱。
易拉罐制作的京剧凤冠。
(本文图片由雁鸿提供)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