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声”入人心 音乐厅里唱响思政课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玛依拉变奏曲》合唱。

  芦笙悠扬,民歌嘹亮。5月6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开展,来自水、苗、达斡尔、蒙古等各民族的师生同台演绎经典音乐作品。本场音乐会是该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通过音乐这一世界语言,各族师生将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传递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之美。

  音乐会在一首《芦笙场上》中拉开帷幕。这首由苗族飞歌曲调演化而来的声乐作品,以传统衬词“啰喂”构建起立体的复调织体,在钢琴灵动的琶音与芦笙苍凉的泛音中,构筑出层次分明的声乐表现。紧接着,一首根据贵州布依族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改编的《咕噜山歌》,被声乐系博士生杨西音子、王雅洁演绎得灵动、风趣。音乐作品《撵云》融合彝族四弦琴和琵琶四重奏,既体现了彝族四弦琴的独特音色,又恰到好处地与琵琶音调融为一体。

  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民歌《苍山歌声永不落》,是极具盛名的大理白族声乐作品。歌曲汲取了汉、彝等民族的音乐元素,唱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通互鉴。音乐会上,声乐歌剧系教授赵云红带领学生共同演绎这首经典民歌,通过细腻的声部处理,表现出大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

  国乐系同学们演奏的器乐作品《同心圆》,展示了现代芦笙的独特音色和音乐表现力。该曲在编曲上借鉴了侗族大歌的复调形式、彝族月琴的节奏型,形成“一笙领奏、众笙和鸣”的立体声场。演奏者们通过气息的控制产生多样的音色对比,结合芦笙舞的身体律动,使现场表演极富感染力。

  《壮族敬酒歌》是一首富有广西壮族酒俗仪式感的作品。歌曲借鉴了壮族传统酒歌的多声部结构,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进行演绎。在三面大鼓与钢琴的伴奏下,领唱与合唱层层递进,旋律与律动高度融合。

  音乐会过半,《同心筑梦:我们的田野巡音记》节目以视频和现场讲述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查的历程。节目最后,张天彤与学生一道汇报演唱了他们从田野中学唱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师生同台,载歌载舞。

  歌曲《我的草原》、器乐演奏《战马奔腾》为现场吹来“草原风”。《我的草原》融入呼麦、马头琴与图瓦鼓,营造出草原的辽阔与游牧生活的诗意。《战马奔腾》以二胡的弓弦演绎蒙古族战马,将士的豪迈与乡愁尽诉弦间。

  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卞英花特邀演唱的《红太阳照边疆》,婉转热烈;根据塔吉克族民歌改编的小提琴与钢琴重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旋律柔美;合唱《玛依拉变奏曲》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创作,欢快动人。

  此外,哈萨克族民歌《金色的阿勒泰》、羌族酒歌《清凉凉的砸酒》、藏族民歌《康巴酒歌》和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组成了一首联唱。演唱者均为该校培养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张天彤介绍,“中国音乐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在硕士和博士层面上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截至目前,培养的硕士有300余人,博士60余人,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以乐化人,“声”入人心。音乐会最后,全体演员合唱《同心共筑中国梦》,观众席掌声雷动。“最后的大合唱让我难忘。这歌声不仅是对民族团结的深情歌颂,更是对共同梦想的坚定追寻。它让我深切感受到,艺术不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激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音乐会上表演呼麦和马头琴的音乐学系博士生关诺敏说。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