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非遗,正在硬核“圈粉”年轻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丁欣雨 周子颜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正青春”活动现场。 杨青霞摄

  2025年总台春晚,李子柒携13项非遗技艺亮相开场表演,惊艳四座;2025年全国两会,在云南哈尼梯田间长大的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分享了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他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又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的参与,不仅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非遗,很古朴也很时尚。古朴是传承赓续,时尚是现代表达。年轻人对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与照搬,而是带着时代印记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当代人的审美重新解码传统文化。

  非遗的青春化,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时代的共鸣点。游戏《崩坏·星穹铁道》的配乐《蝉喓歌》,便是从侗族大歌中汲取音乐灵感。但它没有照搬这一非遗乐曲的原始唱段,而是提取其复调结构与空灵意境,融入电子音乐节奏,让古老和声成为Z世代手机里的流行旋律。这种转化,让非遗从偏居一隅的地域文化,跃升为能够引发当代人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完成了从文化遗产到时代语言的蜕变,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影响更多年轻人。

  当代年轻人善于利用科技手段,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许多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展示非遗技艺,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一些团队利用VR还原传统工艺制作过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通过3D扫描、高清影像等现代科技,非遗技艺的记录方式也更多样、更有效……这些方式不仅降低了非遗的传播门槛,也让传统技艺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实时对话,使非遗传承人积淀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共享的数字化资源。

  青春的力量,还在于敢于打破边界和突破固有框架,让非遗在跨界融合中拓展新的可能。非遗的传承常受地域与载体限制,而年轻人的破圈思维为其开辟了新的传播维度与表现形式。无论是将赛博朋克元素融入马尾绣服饰,用田园说唱改编布依族歌谣,还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刺绣,都让非遗突破了舞台表演和静态展陈的边界,成为跨越艺术门类、连接不同文化圈层的媒介。可以说,跨界实践让非遗在多元领域找到落点,成为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人群都认同的精神文化符号。这些跨界尝试不仅拓宽了非遗的生存空间,也让其更具商业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非遗的年轻化传承,更离不开教育的力量。当下,各地校园纷纷举办设计大赛、文创大赛等,搭建起年轻人与非遗对话的桥梁。一方面,让年轻人在接触非遗的过程中不仅学到技艺,还增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在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非遗价值,他们的创意和热情,让更多人看到非遗并不只是传承人的“专利”和责任,而是属于各族年轻人共同的文化宝藏。

  从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到底层生态的培育构建,非遗的年轻化传承已然成为鲜活的时代图景。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与非遗相关的消费,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需求侧到供给侧,当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拥抱非遗,传统文化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当非遗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形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生活方式,我们才能说,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也期待社会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只有让传统与当代对话,让技艺与时代共鸣,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火”下去,继续滋养未来的文明。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